写文的坚持与困惑
这些天来,我总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惫。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开始公众号文章的写作与编辑。窗外的夜色渐浓,屏幕的蓝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刺眼。我的手指机械地敲击着键盘,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疼。妻子几次推门进来,欲言又止地看着我,最后只是轻轻放下一杯温热的茶水。
严格说来,我现在发布的这些文章并非即时创作,而是过去几年里陆陆续续写下的旧文。它们安静地躺在电脑硬盘的某个文件夹里,像被遗忘的旧照片。如今我将它们重新翻找出来,逐字逐句地润色打磨。有时读到某些段落,会惊讶于当初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那些鲜活的情绪如今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这个过程让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这样做究竟有没有意义?就像我过去尝试过的许多事情一样——学摄影、练书法、做手工——开始时总是热情高涨,买来各种器材工具,制定详细的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激情就像退潮的海水,慢慢从沙滩上消退,最后只留下几枚零散的贝壳,证明曾经的热情存在过。
既然决定将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上,至少得确保没有错别字和明显的语病。以前这个工作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助手,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我常常同时打开豆包和DeepSeek两个软件,让它们互相印证修改建议。AI给出的建议有时很精妙,能点出我自己都没注意到的表达问题;但有时也会闹出笑话,把原本生动的口语化表达改成刻板的书面语。
配图是另一个令人头疼的环节。一张合适的图片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要找到与内容契合的配图并不容易。我尝试先用DeepSeek生成插图文案,再交给豆包来绘制。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多次,就像在跟机器玩一场拉锯战。记得有次为了给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配图,我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调整提示词,从“80年代农村小孩”到“黄昏时分的打谷场”,机器生成的图片要么太现代化,要么氛围不对。最后终于得到一张勉强满意的作品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文章发布后的等待是最煎熬的。我像等待考试成绩的学生一样,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后台数据。看到阅读量增长缓慢,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为了增加曝光度,我加入了好几个写作交流群,每次发文后都要硬着头皮把链接发到群里。这种自我推销让我很不自在,尤其是当群里没什么反应的时候,那种尴尬简直要从屏幕里溢出来。
朋友圈的发布更是让我纠结。我本不想打扰熟人,但为了阅读量还是发了出去,发完又立即设置了部分可见。这种矛盾心理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既希望被老师注意到,又害怕回答错误当众出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作家群里真正点开文章阅读的人寥寥无几,这种“无效社交”反而加重了我的焦虑。
这两天的数据尤其惨淡,阅读量都没破百,流量主收益只有可怜的一两元钱。看着这些数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走偏了。当初开通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记录生活,分享思考,还是单纯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数据?
书架上蒙尘的文学经典似乎在无声地提醒我: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记得去年读完《百年孤独》的那个雨夜,马尔克斯魔幻的文字让我激动得彻夜难眠,那种纯粹的阅读快感是任何点赞量都无法比拟的。写作不也应该如此吗?与其焦虑地追逐流量,不如回归创作本身,用心打磨几篇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深夜,我合上电脑,走到阳台上透气。城市的灯火依然璀璨,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像一条流动的光河。我想起公众号开通那天写下的第一句话:“记录是为了不被遗忘,分享是为了寻找共鸣。”这个初衷不应该被浮躁的数据所掩盖。
或许我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暂时放下数据焦虑,专注于创作一两篇高质量的短篇小说。把注意力从“有多少人看”转移到“写了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上。公众号既然已经开通,就没有退缩的理由。写作这条路注定孤独,但也充满无限可能。就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回到书房,我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光标在空白页面上闪烁,像在等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次,我要写一个关于选择和坚持的故事。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7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