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心事就去写作吧
先说一下最近见闻,我的一个叔叔伤到了腿,在医院住院的时候,同一病房的人告诉他在牡丹区皇镇西北有一家“黑膏药”非常有名。他出院后一大早就去了,结果那里已经排了很长的队。就像村里只有2个在一中读书的,但全县那么多村庄,那么多学子,聚到一块儿学生就多起来了。他去了两次,换了2次药就好了。
除了能生发,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外,还可以促进骨骼和皮肤健康,真的很神奇。
有个老人摔断了腿,有糖尿病,也是用中药敷上,还用雏鸽煨起来,说是促进生长的,我也不清楚有没有效果。
关于写作思考
最好分一下类,分好类之后等到将来用到时可以快速回忆起来,查找也方便。
还要分析别人是如何写作的。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喜欢开头平淡地陈述过去,再后来来个小标题转折一下,取得了进步;肯定一下自己,分析一下,最后引导鼓励大家,鼓励自己。
还有的举例子,写作前后变化对比等。有些文章并没有诗词歌赋,辞藻也不华丽,但结构清晰,语气中肯,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又共情,摩拳擦掌,去准备稿纸和笔,这就要去大干一场了。
其实写作这条路哪有这么简单好走,写作这碗饭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吃的。
哪些人适合搞写作?
1. 自律自燃内驱力强、渴望成长的人
2. 相信自己一定行、目标清楚的人
3. 坚持长期主义、有长远目标的人
4. 内心强大不轻易放弃的人
5. 性格内向、渴望通过文字表达的人
6. 社恐、不爱社交、平时比较独立的人
7. 想象力丰富、内心戏多的人
如果你是以上7种人,大胆尝试写作,勇敢往前冲,早晚会成功。
如今是自媒体时代,仅仅会写是不够,还要结合自媒体发表,掌握运营技巧是必备的条件。
这几个平台门槛比较低,并且发文产生流量就有收入:
这几个都是主流平台,做好了月入过万并不难,如果时间比较充足,还可以再做几个二流平台,我最忙的时候同时运营15个平台,现在已经减少很多了。
在有文字天赋前提下,干啥啥失败,或者有神经质的人,适合当作家。
总之,你的思维要异于常人,才能吃写作这碗饭。
因为,文字是最不讨巧的人类艺术。它,不能即开即用。
文字做不到像莫扎特6岁能作曲,毕加索14岁的透视,构形,构图技巧就已逼近伦勃朗那样。你只用轻轻将天赋变现,就已惊世骇俗。
文字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历久弥新。因为文字,作为人类最基础的信息媒介。人人都会,人人也都在使用。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比起音乐,比起美术,它太普通,它太没有门槛。这就是上面第3类人长期主义者,相信长期主义,这样靠写作实现创收就不能太着急,也许三月五月,也许三年五年都不能产生让人满意的收益,就像《疯娘》的创作者王恒绩初中时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做洗碗工的他生活虽然和文学相去甚远,但他心里的文学梦并未完全消亡,他决定再试一次。没有导师指引他就把报纸当教材,工整誊抄好词好句,没有写作技巧他便将生活揉进稿纸,把打工的酸甜苦辣写成故事。
可惜现实比后厨的蒸气更灼人,整整三年投稿石沉大海。面对挫折他只能在其他作家的故事里寻找力量,路瑶写《平凡的世界》熬干心血,陈忠实为《白鹿原》闭关6年,比起这些前辈自己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
1992年春天,命运终于给坚持者开了扇窗。湖北广播电视报赠出他100多字的《雪山飞狐》观后感,8元的稿费薄如蝉翼,却让他捧着汇款单在出租屋又哭又笑,这枚火星瞬间点燃了斗志。此后三年他白天炒菜晚上爬格子,豆腐块文章逐渐变成整版报道。
所以,文字,作为消费品(小说,散文等)的唯一意义。就是要能让受众汲取文字的力量,让受众其在某种精神世界,让其某种情绪得以诉诸,宣泄。
这一段叙事,要是作为被记者报导在《朝日新闻》的一则新闻,那看客们只会冷漠嘲笑男主人公是个软弱男。可这段叙事出现了《人间失格》里,经过前文情节的铺垫,气氛的渲染,读者即便不理解男主人公的行为,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男主人公的情绪。
而文字想要做这一点。必须写作者有着极强的情绪感知力,有着极强的情绪倾诉欲望。他写的东西,才能有这个效果。
太宰治能做到,是有相似的痛苦经历。普鲁斯特、卡夫卡能做到,是他们都有远离人群的自闭情节。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能做到,是他们都有被迫害的遭遇。
总之,写作是一项向痛苦汲取养分的过程。
因为人在顺境里,对于环境和事物的理解平常,是由于人能从环境和事物中获得好处,人此时是参与者。
而只有人在逆境中,人才会对环境和事物感知力变强,人所有对外界的探求和感知都被无视和迫害,此时人是观察者。更想看清事物和环境的规律,写的东西更能发自肺腑,入木三分。
当然,我知道各位想当作家,并不是成为过往文豪那样伟大却惨痛的殉道者,只是想践行朴素的写作梦想。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找准命脉。
写作从来不是技巧题。法国作家雨果、巴尔扎克出道以来,他们的文笔、叙事结构就饱受诟病。英国文豪狄更斯,更是在其小说连载时被骂“废话连篇”。
但这些缺点,永远掩盖不住他们作品的光环。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永远会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因为文学,是个情感题。无论过去多少年,文学作品的情绪张力,依然能让万千读者折服,这才是衡量一个好作品的关键。因为天赋、技巧都是暂时的,拿来炫技给时人看的,只有情感是永恒的。你笔下的文字可以偏执,可以狂傲,可以软弱。但你笔下的情绪绝不能像普通的正常人,对周遭事物司空见惯,却耻于情绪表达。
因为普通人被社会常识驯化,在现实中不设防的表达情绪,会遭非议,而作家的作用就是让大家在文字世界里,某种情绪得到释放,延伸。
这才是我为什么说文字可以历久弥新,只有情感能跨越时空,事隔多年依然能感受笔力的厚重
相反,如果你从小到大都是顺风顺水的,有时候大大咧咧,疏于观察,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没什么心事,吃饱就睡,典型的乐天派,估计很难写出非常出色的文章,干脆打消这个念头,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2025年从6月开始写作,用半年时间挑战自己,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