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语言应用

传统的语言习得的理论,技能习得模型
知识转化三阶段:认知阶段 → 联结阶段 → 自动化阶段
典型例证:母语习得过程中的语音自动化
认知负荷理论
工作记忆限制(7±2信息单元)
组块化策略应用实例:"tele(远)+ phone(声音)→ telephone"
神经可塑性研究
髓鞘化与技能巩固的关系
刻意练习对大脑结构的改变

而易学派英语理论语言应用
“学得”和“习得”
在易学派中,“语言”本身是知识,“语言应用”是技能。语言应用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习得”为主,它不是教会的,是练会的。

传统英语教学,把“语言应用”当作“语言”在学习,主要以“学得”为主。通常是学习者经过教师的讲解详细学习词汇和语法规则,学生把教师所讲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消化,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新的结构体系,达到知识内化。知识内化就是外部新知识经过主体(学生)一系列智力活动,使外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相互间建立内在联系。“学得”能较快地使学生懂得某一个语法规则,但这样获得的只是语言知识,起监察作用。当交际时,学生往往不会用或是用得漏洞百出,无法灵活、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可以看出,通过“学得”来的语言,只能作为一种知识被储存,而不能获得用于交际的语言能力。其中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英语教师只会教英语,不会用英语。

语言应用的“习得”是指学习者经过多次、反复的语言练习和应用,并在练习应用中无意识地将语言的使用技巧和语法规则等隐性知识内化的语言学习过程。
这种通过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练习的“习得”称作“自然习得”,“自然习得”是人们学习母语的主要方式。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学习者而言,学习初期,“习得者”通常需要借助某个事物在母语中的表达(母语符号),建立该事物与其英语表达(英语符号)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反复的(听、说、读、写)强化练习,人为创造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环境,“习得者”就能在应用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并在大脑中逐步建立起英语语言符号系统,用英语思维,使英语和母语一样成为了“习得者”思维的一部分。

这种通过强化训练,反复练习的“习得”称作“强化习得”,“强化习得”是人们学习外语最有效的方式。“自然习得”和“强化习得”二者练习语言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习得”获得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能力,应用时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训练工具建议
实体工具
易学派电子教具

词汇思维导图本
结构卡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