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文斋|荣宝会中悟风雅,品味鉴赏带来的文人素养提升


广元市作协创作基地二木文斋
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木文斋文化传播服务工作室
获CCTV《品牌中国》栏目、四川电视台《影响四川》栏目报道的文化艺术品牌
文人之风雅,原是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且说诗词一道,便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吟的《葬花吟》,句句啼血,字字含情,把个春愁秋恨都化作了绕梁之音。又似宝钗咏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寥寥数语便见胸怀丘壑,哪里是在咏絮,分明是借物抒怀的大手笔。
诗书画印这几般雅事,在大观园里最是看得真切。探春起社邀众姊妹题咏,李纨评诗时说“要善翻古人之意”,便知这诗词里藏着的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灵心慧性的较量。至于作画,惜春奉命绘大观园行乐图,宝钗一旁指点“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可见画理之中亦有处世之道。那印章更有趣,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看似是金玉良缘的谶语,实则是刻在金石上的文化符号,暗含着礼教与情性的微妙博弈。
说到鉴赏,贾母携刘姥姥游大观园,随手指出“软烟罗”的妙处,“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看似闲谈,却见世家大族的文化积淀。王熙凤虽不通文墨,却能识得古董器皿的贵重,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鉴赏”?文人之眼,看的是器物背后的文脉传承,如妙玉用“(分瓜)瓟斝”斟茶,那杯上的“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字样,哪里是在喝茶,分明是与古人共赴一场精神雅集。
这般素养,原不是堆砌辞藻、摆弄笔墨而已,倒像是《红楼梦》里警幻仙子说的“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是要用一生的才情去悟的。诗词歌赋是骨,诗书画印是肉,鉴赏之道是魂,三者缺一,便如《红楼梦》少了黛玉的葬花、宝钗的扑蝶,总觉得失了些灵秀之气。
今幸得荣宝会点拨,于鉴赏一途渐窥门径。虽不敢言尽辨真赝,然观物时,赝品之弊——或笔意生硬失其神,或材质粗陋违其时,或气韵荒疏乖其类——皆能察之秋毫。此中功夫,非纸上谈兵可得,实乃浸淫于墨韵书香、摩挲于金石丹青间,方悟真赝之判不在形迹堆砌,而在文脉风骨中见真章。
如今再看这些文人墨迹,倒像是从大观园里步出来的旧识。字里行间的风月,纸页间藏的世情,都因懂了鉴赏而鲜活起来。就像黛玉的诗不再只是伤情句子,能看出她笔尖绕着愁绪打转;宝钗的印章也不单是精巧金石,倒像透过纹路触到了旧时礼教与心性的微妙。这大概就是荣宝会教我的——把千年风雅看进眼里,品到心里,方知每一笔墨里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二木斋主刘杰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