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爱》有感

看了这么多年小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那是我初中时期便看的一本小说,时隔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依旧念念不忘。

女主简爱那一句:“要自爱,不要把你全身心的爱,灵魂和力量,作为礼物慷慨给予,浪费在不需要和受轻视的地方”,这句话,贯穿我整个青春。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包括我择偶那会,这句话也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挥着不去。以至于现在我都到了不惑之年了,依旧深爱这句话。

简爱的成长轨迹,是突破阶级层层枷锁的觉醒之旅。这一路的苦难,并没有让她屈服,并没有让她的心智扭曲,而是让她在穿过暴风雨后,依旧选择善良,选择上进,选择对生命的热爱与忠诚。

在盖茨黑德府的红房子里,那个十岁的孱弱的小女孩蜷缩在窗帘后的阴影中,画面充满了悲凉无奈的阶级压迫。表兄约翰将《英国禽鸟史》砸向她时,这里不仅是暴力的轨迹,更是阶级鸿沟的具象化。洛伍德学校的石板路上,简爱用冻僵通红的手指反复写着“反抗”时,此时的她内心在反复挣扎中,十岁的女孩迎来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觉醒时刻,如同地壳深处涌动的岩浆,终将在某个时刻喷薄而出。

桑菲尔德庄园的邂逅,是简爱生命中的惊蛰。当她站在罗切斯特面前,悲呛而又不甘的告诉他:“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烦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说话。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这便是简爱对罗切斯特最著名的反抗宣言,强调精神平等高于世俗地位。

当罗切斯特想用丝绸珠宝堆砌爱情时,简爱的敏感与抗拒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阶级焦虑,那些华美的丝绸珠宝不仅是馈赠,更是对独立人格的物质化。而罗切斯特在面对简爱时的犹豫,恰则暴露了贵族阶级对新兴中产阶级的复杂心态:既渴望其带来的活力,又恐惧其颠覆传统力量秩序的力量。

当简爱发现阁楼上的疯女人时,毅然选择了离开桑菲尔德,离开罗切斯特。自始至终,她都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当圣约翰以“传教”名义对简爱求婚时,简爱在宗教使命和个人情感之间努力挣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但此时的回归已经不是当初的依附关系,而是两个独立灵魂失而复得的重逢。失明的罗切斯特和继承遗产的简爱,在废墟中重新建立平等关系,开始了相濡以沫的余生。

站在现在的角度审视《简爱》这部作品,这部小说依旧叩击着现代人心灵的共鸣,无论何时何地,简爱那句“人生而平等,我必须,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幸福。”一直在我心里徘徊,久久不散,鼓励我做一个经得起风雨的独立女性。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54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