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46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46

【新父母晨诵】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家长工作,目的是为了使家长成为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和启蒙教师,以便在他们精心的观察和监督下,绝不让孩子养成懒惰和闲散的习惯。经常关心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的美满和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4 卷,第 664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和行为习惯。虽然不能够说“龙生龙,凤生凤”,但是,孩子身上是深深打上了父母的烙印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在教育中不能够缺席,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让父母成为教育的正能量,教育就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新教育实验把“家校合作共建”作为十大行动之一,在学校中建立新父母学校和家校合作委员会,其根本原因正是希望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样的共同成长,不仅会让孩子所受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通过对父母的改变,也提升了全社会的教育理念,在点点滴滴中提升全民的教育素养。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家校共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成长。
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校合作的论述时,一幅生动的教育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清晨的校门前,父母不是匆匆将孩子"寄存"给学校的过客,而是与教师共同托举生命的合伙人;家庭不是学校教育的旁观席,而是滋养人格的沃土。这种家校共生的教育生态,正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围墙,让教育回归生命成长的本真。
01父母:从生命孕育者到教育同行者
当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划破黎明,父母便天然地成为孩子的首席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将这种教育本能提升为教育自觉,强调父母需要建立"精心的观察和监督体系"。这让我想起邻居张老师,她在孩子学步时创设的"探索角落":矮柜里分门别类放置着不同材质的物品,孩子在触摸感知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有意识的教育设计,正是父母教育素养的具象化呈现。家庭教育的精髓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在生活细节中培养认知框架与行为范式。
02共同成长:教育场域的双向滋养
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家校合作共建"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互动哲学。在深圳某实验学校的"亲子共读营"中,家长不再只是监督孩子完成阅读任务,而是通过撰写读书笔记与孩子进行思想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关系消解了传统家长权威,构建起新型的代际沟通模式。更令人欣喜的是,当父母在家长学堂重新学习儿童心理学时,他们也在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种双向成长让教育成为流动的生命之河。
03教育共同体:社会文明的微观镜像
苏霍姆林斯基将家庭美满和睦纳入教育视野,揭示了教育的社会学本质。上海某小学的家校合作委员会不仅组织教育沙龙,还建立了家庭互助网络。当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临时爸爸"的陪伴下参加足球比赛时,当外来务工家长在"城市融入课堂"中重拾自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解决,更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这种以学校为枢纽的教育共同体,正在编织现代社会的文明经纬。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回望,家校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教育技术改良,演变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文明实践。当父母的教育自觉与学校的专业引领形成合力,当家庭温暖与校园智慧相互激荡,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优质的教育成果,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成长的集体觉醒。这场双向奔赴的生命成长之旅,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铸就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