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电极揭示:无贵金属纳米材料在氢气产生和吸收中表现接近铂

近年来,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其高效制备与利用技术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传统铂基催化剂虽性能优异,但高昂成本制约了规模化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机构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类新型无贵金属纳米材料在氢气产生和吸收过程中展现出接近铂的催化活性,这一突破性发现为降低氢能技术成本提供了全新路径。

**突破性材料设计:原子级分散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研究团队通过精确调控过渡金属(如铁、钴、镍)的原子级分散结构,成功构建了具有丰富活性位点的纳米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显示,这类材料在酸性电解质中析氢反应(HER)的过电位低至38mV(10mA/cm²),与商业铂碳催化剂(~30mV)差距显著缩小。其关键突破在于利用氮掺杂碳载体稳定金属单原子,形成独特的M-N-C(金属-氮-碳)活性中心,通过电子转移效应优化氢吸附自由能,从而大幅提升催化效率。

**双功能催化机制:从产氢到吸氢的全周期应用**

南开大学团队进一步发现,某些钴基纳米材料在碱性条件下不仅可高效催化电解水制氢,还能在氢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中促进氢氧化(HOR),实现“一材两用”。这种双功能特性源于材料表面动态重构形成的金属-氧化物界面,在反应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羟基吸附层降低了能垒。实验数据显示,其HOR质量活性达到铂的60%,而成本仅为铂催化剂的1/50。这种材料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连续运行500小时后,性能衰减不足5%,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仿生启发的材料创新:自然界氢化酶的启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从自然界氢化酶获取灵感,设计出具有类酶活性口袋的镍钼硫化合物。这种材料模仿氢化酶的[Fe-Ni]活性中心结构,通过硫空位调控电子态密度,使氢中间体的吸附强度接近理想值(ΔG_H*≈0)。在模拟工业条件的强电流测试中(1A/cm²),其产氢效率较传统非贵金属材料提升3倍,且耐受一氧化碳等毒化物质的能力显著优于铂催化剂。该成果被《科学》杂志评价为“仿生催化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规模化应用前景与挑战**

目前,这类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企业开发的铁基催化剂,在10kW电解槽中实现85%的能量转化效率,初步验证了工程化可行性。但研究者指出,仍需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大规模制备时原子级分散结构的精确控制;二是复杂工况(如波动电流、杂质离子)下的长期稳定性;三是与现有氢能设备的兼容性改造。据估算,若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到2030年可降低电解水制氢设备成本40%以上。

**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下的中国贡献**

该系列研究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累计申请专利67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2项。欧盟氢能联盟报告特别提到,中国在非贵金属催化剂领域的论文数量占全球近40%,领先于美国(28%)和日本(15%)。不过,日本丰田公司近期公布的钛掺杂钴催化剂在质量活性指标上略有优势,暗示国际竞争正日趋激烈。中国研究者正尝试将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与传统实验方法结合,以加速新一代催化剂的开发进程。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为氢能产业化扫除关键成本障碍,更重塑了人们对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认知边界。随着材料基因工程、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超越铂的“颠覆性材料”,最终推动氢能社会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所预言:“21世纪的能源革命,将由那些能让廉价元素发挥贵族性能的材料科学家们引领。”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6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