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拳头举起时:校园暴力倾向问题怎么办?
那天的课间,原本该是孩子们嬉笑打闹、放松身心的时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原因仅仅是跑操时其中一个孩子叫了另一个孩子的小名,他们两个就要打架,被班主任计时发现并冲过去拉开他们。跑操结束后,两个孩子的班主任都在解决这件事,本以为在我们的批评教育下,这场风波能就此平息。没想到,表面上承认错误的那个男孩,一回到教室,竟抄起窗帘杆就冲向另一个男孩。两个孩子在走廊上激烈互殴,任凭老师们怎么拉都拉不开,最后还是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才将他们分开。更令人心惊的是,当这个拿窗帘杆的孩子被带到办公室后,看到桌上的水果刀,竟一把抓起来又要冲出去,还好老师们反应迅速,及时制止,现在想来仍让人后怕不已。
暴力行为背后的 “隐形推手”
这个既拿杆子又拿刀的孩子,他的行为绝不是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首当其冲的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长竟然告诉孩子 “如果有人打你,就照死里打”,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观念,就像一颗危险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错误引导,自然会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孩子的爸爸和哥哥都有暴力倾向,尤其是哥哥,在中学骑着电摩称王称霸,这种 “威风” 的形象让年幼的他心生向往,也想在小学里效仿,通过拳头来树立自己的 “权威”,赢得同学的 “崇拜”。
再者,这个孩子规则意识极其淡薄,对法律更是毫无敬畏之心。12 - 13 岁的年龄,让他错误地以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便天不怕地不怕,行事毫无顾忌。
另外,由于家庭的溺爱,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他就试图通过打架斗殴这种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守护校园的 “多重防线”
面对这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深知不能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要多管齐下,帮助孩子走上正轨,同时也要守护好班级里其他孩子的安全。
首先,加强教育和监管是重中之重。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会通过班会课、品德课等多种形式,给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校规校纪,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对于这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我会格外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安排班干部时刻留意他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有苗头不对,立刻向我报告。同时,我也会与各科老师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一旦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引导。
其次,我会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建议家长进行陪读。为了保护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安全,更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让孩子家长陪读。在陪读过程中,家长可以亲眼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能和老师一起,及时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而且,家长的陪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重视和关爱,有助于缓解他内心的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我会深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尝试从他感兴趣的学科入手,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结成帮扶小组,在学习上帮助他、鼓励他。当他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慢慢地,他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自然也就没有心思去打架闹事了。
我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和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当他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时,当他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时,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会给他安排一些班级事务,比如负责管理班级的图书角,或者帮忙分发作业等。通过这些小事,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逐渐改变同学们对他的看法。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班级里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我在班级里设立了安全监督员。这些监督员由责任心强、观察力敏锐的同学担任,他们会时刻观察班级里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同学之间发生摩擦,或者有同学情绪不对,就会第一时间向我报告。这样,我们就能在矛盾激化之前,及时进行调解和处理,将校园暴力的苗头及时掐灭。
校园暴力倾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整个校园的和谐与安全。作为班主任,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我们不能放弃,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成长道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