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那些事:职场上你需要参考“床单效应”

2025-05-12

求职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制作简历,说到简历,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词叫“筛简历”,这个“筛”字用得很形象,那么具体是怎么“筛”呢?

以我的经历为例,当年公司新建了一条业务线,在相应业务方面严重缺人,但不管有多忙,在招人这方面我都亲力亲为。

于是在有些时候,只一个经理岗位的招聘,我就要看超过200份简历。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但是你知道看这么多份简历我用了多长时间吗?

只有半小时,最后筛出了5个人进行面试。

作为负责人,我看了超过200份的简历,邀请5个人参加面试,转化率约为2.5%,但我做的还只是第二轮筛选。

在这之前,我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做了初筛,她的转化率应该不会比我高,毕竟如果她给我的简历质量不好,我是会找她聊聊的,如此看来,她至少筛选过上千份简历。

那么筛选简历是她唯一的工作吗?当然不是,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所以她也不会有太多时间仔细看简历。

1

招聘者是如何筛选简历的?

首先,选中50份简历后批量打开;其次,每一份简历先看学历,再看工作经验,有亮点的记下来,没有则切换到下一份;最后反向选中那一两份有亮点的简历,其余的简历批量删除——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制作简历的关键点是什么?

是“亮点”,简历中除了那么一两个亮点之外,其他内容都会被忽略。什么是亮点?

通常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两项;

一是学历,而查看学历的重点当然是学校层次,这并不是唯学历论,只是因为那些好学校的学生是考试筛选出来的,而考试的筛选能力是有目共睹、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二是工作经验,有在大平台工作的经历自然是加分项,因为大平台筛选出来的人才,质量相对可靠。

那么如果既没有亮眼的学历,又没有出彩的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为自己打造亮点,例如获得过销售冠军或优秀员工,为公司解决了某个重要问题或在行业内做出了某种突破……我遇到过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候选人,他在学历、工作经验方面都乏善可陈,但是他获得过大学生羽毛球联赛的冠军。

面试时他说,他并不是专业运动员,但是在训练中肯动脑、肯吃苦,基础好的人练2小时,他基础不好就练8小时,所以最后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他认为做好工作和打好羽毛球的方法是相通的,无非是努力找方法,找到方法后再下苦功去实践,所以他说自己有信心用同样的方法在我们这里把工作做好,最终他被录取了,事后他也证明了,我们并没有看错他。

2

职场的木桶效应与床单效应

大家应该都听过木桶效应,简单来说,是指一个木桶里最多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那是不是意味着你在工作中应该优先补强短板呢? 并不是。

什么叫短板?比长板短的就叫短板,所以有短板的前提是你要有长板,但是你有长板吗?很多人是没有的,既然没有长板,那又何来短板?或者可以说,你现在各个方面可能都是短板,这时木桶效应对你来说有参考价值吗?没有。

而你需要知道的另一个效应是“床单效应”。

什么是“床单效应”?当你想把床单从床上拿下来时该怎么办?是不是先揪住一点把它提起来,然后整个床单就跟着被提起来了?这就是“床单效应”,职场上你更需要参考“床单效应”。

要想把“床单”提起来,你需要找到那么一个点,然后将其尽可能迅速地提到最高,当这个点再也提不上去时你再去找下一个点,那时你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把下一个点提起来,如此反复,用不了多久,整个“床单”就被你收拾好了。

3

为什么说不要参考“木桶效应”?

一共有3点原因,刚才说了其一,也就是你并没有什么长板也没什么优势,就像床单铺在床上,所有的点都是一样低。

而其二,短板之所以是短板,有其原因,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那么多年,难道才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吗?当然不是,你早就知道,但既然早就知道,你为什么不去补强这些短板呢?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短板补起来太难了,有些甚至是先天的缺陷,所以这些短板才一直是你的短板。那么既然一直补不上,为什么你现在想补就一定能补上?似乎没有这种道理。

其三,你所认为的短板可能未必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一个整体,人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比如一个人个子矮未必只是因为脖子短,更有可能是因为他不但脖子短,而且腿也短,所以如果你一味盯着脖子,想让它变长,还不如去买双增高鞋把腿部的视觉效果拉长有效。同样的,短板很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的拖累才变短的,只盯着一点来补强,可能治标不治本。

总结来说,既然所有的板都短,既然短时间内无法补强短板,甚至连该补哪块板都不清楚,那么这就不可能是一个木桶,更可能是一条床单。

如果床单铺在床上,你可以多找几个点提一提试试,看看哪个点更容易被提起来,找到之后你就朝着提起那个点努力,在职场中也是如此。等你制造出一个亮点后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点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成为亮点。

头T号:时间煮墨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6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