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肩负着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繁杂的考核任务、不规范的借调现象,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了他们的精力,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在优化考核、规范借调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让基层干部得以 “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工作中。
优化考核体系,让考核 “轻” 下来、“实” 起来。考核,本应是检验工作成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 “指挥棒”,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的考核却陷入了 “重形式、轻内容,重痕迹、轻实绩” 的怪圈。名目繁多的考核指标、堆积如山的台账资料、应接不暇的检查验收,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为扭转这一局面,各地纷纷从源头抓起,对考核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优化。一方面,精简考核项目,坚持 “考少考精、考准考实” 的原则,砍掉那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考核事项,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例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严格贯彻上级减负部署,对申报的考核事项进行严格审核,压减了 51%的考核事项,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考核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优化考核指标设置,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导向,减少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考核权重。不再单纯以文件、会议落实情况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政策执行效果、工作推进进度以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有的地方将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等纳入考核重点,引导基层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
在考核方式上,也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科学化。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材料汇报、台账检查的考核方式,增加实地调研、随机暗访、群众评价等比重,让考核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化考核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填报数据的负担,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
规范借调管理,把干部 “留” 下来、“强” 起来。借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级部门人手紧张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借调乱象丛生的现象。一些上级部门随意借调基层干部,且借调时间过长,导致基层单位人才流失、工作断档,出现 “小马拉大车” 的困境。
为规范借调行为,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借调的条件、程序和期限。严格控制借调范围和数量,严禁以借调名义长期抽调基层干部,防止基层成为上级部门的 “人才储备库”。例如,有的地方规定,借调基层干部必须经组织部门严格审批,借调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特殊情况需延长的,要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此外,还加强了对借调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借调干部跟踪考核机制,对借调期间表现优秀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借调期间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干部,及时退回原单位,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同时,要求借调单位为借调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避免借调干部成为 “二等公民”。
通过规范借调管理,不仅让基层干部能够安心在基层工作,为基层留住了人才,也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力量。
为基层减负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优化考核、规范借调,归根结底是为了给基层减负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基层干部从繁琐的考核和无序的借调中解脱出来,他们便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工作中。
随着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明确,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走村入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在重庆,“一表通” 智能报表的推行,让基层干部从重复填报数据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每周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了解群众需求,为精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基层减负赋能,也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不再被形式主义所困扰,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抓好优化考核、规范借调等工作,不断巩固和拓展为基层减负的成果。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基层干部在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干事创业,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基层成为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发展热土,让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