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永远赚不到认知外的钱?因为你连 “你真想要什么” 都搞不懂
一、你凭什么赚到认知外的钱?
"你凭什么得到?不就是因为别人不懂,你懂么?" 当我第一次在《天道》里听到丁元英说这句话时,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迷茫的失败。
那时我手握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产品,却在合伙创业半年后被迫去找工作。
后来才明白,我根本没搞懂 "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不过是用自嗨的 "伪需求" 堆砌了一个空中楼阁。
90% 的初创公司死在 A 轮之前,其中 70% 的失败源于 "创始人对市场认知错误"。
就像当年跟风做共享充电宝的创业者,只看到街头上的设备,却没看懂 "场景垄断" 背后的商业逻辑;
就像盲目冲进直播赛道的实体店主,以为买个补光灯就能带货,却不懂流量分发的底层规则。
二、认知差的真相:你以为的 "机会",可能是别人的 "陷阱"
2018 年区块链最火的时候,我身边有个做传统贸易的朋友砸了 200 万进某 "去中心化金融" 项目。
他逢人就说:"这是未来的趋势,错过等于错过互联网!"
结果项目崩盘时,他才发现所谓的 "区块链技术" 不过是白皮书里的概念,核心团队连智能合约都写不明白。
这种悲剧的根源,源于你永远赚不到认知外的钱,除非有人故意让你赚。
就像股市里的散户总被割韭菜,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庄家比你更懂 "人性的弱点"。当你盯着 K 线图上的涨幅时,人家算的是筹码分布;当你幻想 "短线套利" 时,人家布的是长达半年的局。
三、"真想要" 与 "伪需求" 的博弈:你在为欲望买单,还是为价值奋斗?
1. 伪需求的三大陷阱:
陷阱一:把 "别人有" 当成 "自己要"
"别人有我也要有" 的思维,本质是用社会标准代替自我认知。就像买房这件事,多少人掏空六个钱包上车,只是因为 "同龄人都买了",却没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套房子,是否能承受 30 年房贷的压力。
陷阱二:把 "新鲜感" 当成 "真热爱"
真正的热爱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愿意为一个目标忍受枯燥、跨越低谷。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姑娘,半年内换了三个赛道:先是做美妆博主,觉得 "变美能赚钱";看到探店号火了,又跑去拍美食视频;最近又想转型做知识付费。结果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粉丝始终没超过 5000。
陷阱三:把 "功利心" 当成 "驱动力"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搞钱这件事上尤为明显。
多少人想靠 "副业月入过万",却不愿花三个月研究一个领域;
多少人想 "30 岁前财务自由",却连一本理财书都没看完。
他们搞错了因果关系:不是先有钱,而是先有值钱的能力。
2. 真想要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反人性的坚持
真正的想要,是即便全世界都反对,你依然愿意为它赌上一切。
唐僧一定是先想要取经,才有可能到灵山,因为这个懂的过程,太折磨人的心性。
特征二:排他性的聚焦
当你真懂了某个领域,你会发现机会满地都是。而懂的前提,是先聚焦一个领域。日本 "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 90 岁还在捏寿司,他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不断精进,力求完美。" 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让他的寿司成为米其林三星餐厅的招牌。
反观我们身边,多少人今天想做短视频,明天想写公众号,后天又想做电商。他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把精力分散成了芝麻绿豆,最终什么都抓不住。就像素材里说的:
特征三:内生性的驱动力
真正的想要,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使命。
就像唐僧取经,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就像乔布斯做苹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 "改变世界"。
四、从 "懂" 到 "赚" 的实战路径: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护城河?
第一步:锚定 "元问题",穿透表象看本质
2016 年共享单车爆发时,多数人看到的是 "扫码骑车" 的便利,而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看到的是 "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 的痛点。这种对 "元问题" 的把握,让摩拜在一众共享单车中脱颖而出。
普通人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可以试试 "5W提问法":当你看到一个现象时,连续问五个 "为什么"。
比如看到 "年轻人热衷露营",不要停留在 "这是新消费趋势",而是问: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露营?因为想逃离城市压力;
为什么想逃离?因为工作节奏太快;
为什么节奏快?因为内卷严重;
为什么内卷?因为资源竞争激烈;
为什么竞争激烈?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这样层层追问下去,你会发现表象背后的本质逻辑。
第二步:小步试错,在行动中迭代认知
美团王兴在创办美团前,做过饭否、海内网等多个项目。他说:"我们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团购这个方向的。" 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让他在互联网寒冬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普通人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新领域,可以先花一个月做 "低成本测试"。
比如想做自媒体,先注册个账号,每周发三篇内容,看看粉丝反馈;
想做副业,先找个相关兼职,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
认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第三步:搭建知识体系,构建认知护城河
查理・芒格有个 "多元思维模型",他说:"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让他在投资中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普通人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
基础层: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理解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
专业层:深耕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拓展层:广泛涉猎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培养跨学科思维。
五、写在最后:你到底要什么?
去年年底,我重读《贫穷的本质》时,发现:穷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 "对未来的认知"。你不懂了,迟早被懂的人拿走。 这个 "懂" 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先想清楚 "你到底要什么"。
如果你想赚认知外的钱,首先要做的不是找项目、找风口,而是静下心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明天破产,什么事情是你依然愿意做的?
十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这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你会怎么过?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藏着你 "真想要" 的东西。
当你找到它时,你会发现赚钱不再是目的,而是你实现价值的副产品。就像稻盛和夫说的:"你所追寻的一切,最终都会反过来追寻你。"
只有当你真正懂得 "要什么",才能在认知升级的路上,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成长的养分,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人生最遗憾的不是 "我不行",而是 "我本可以"。
而 "本可以" 的前提,是你先搞懂 "你到底要什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