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个花圈》读后感:182个花圈执着背后有关教育、亲情、世情的反思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读书营活动和书香澜梦第138期“父亲”专题活动。】
花圈,原本是生者对逝者表达哀思的祭奠之物,是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一般不轻易提及;但是读完毕飞宇的《182个花圈》,花圈成了祖父的秘密心事,182个花圈更是他的执著,是期盼,是对自己死后生者赠与他的最高褒奖和荣誉——他渴望得到182个花圈。
毕飞宇的小说《182个花圈》以“我”的口吻和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祖父是县里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生身上,曾经他带班的57名学生就有31名考上大学,这在当地瞬间成为传奇,还上了省报,标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但作为物理老师儿子的父亲,却因祖父的忽视而高考落榜,祖父要求他复读再考,父亲不愿意因此两人产生了矛盾和隔阂,并且父亲仿照祖父笔迹口吻写了一封信给教育局长要求安排工作,并且如愿做到退休。
祖父更是因此疏远父亲并加大嫌隙。祖父晚年赋闲,在他84岁高龄弥留之际,向作为他孙子的“我”透露了自己的心事,他一直对当年接替的荣校长去世时收到182个花圈耿耿于怀,希望自己死后也能有这么多花圈。然而,现实很残酷,祖父去世时,微博发的讣告无人问津,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寥寥无几,花圈也少得可怜。为了满足祖父的心愿,“我”来到花圈出租处,模仿祖父曾提到的那些高材生的单位和职务,虚拟了许多花圈的故事。
小说文风一如毕飞宇的风格,写作手法多样:对比、反讽、反转,先是娓娓道来,再中途反转,再最后反转,结尾总是出其不意,读来意犹未尽,反复咀嚼后,各种意味在脑海里肆意地旁逸斜出。
182个花圈反映出了教育的诟病,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现象,只注重学生成绩升考率和自己的荣誉却弱化了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懂得感恩;
182个花圈也述说了亲情的些许无奈、遗憾和矛盾,一个只注重自己事业的祖父为了名和利却忽略了同样是参加高考的儿子的关心和教育,使得儿子落榜心生怨恨,也使得他颜面无光,而视儿子为他身上的“肿瘤”;
182个花圈同样也道出了世态的炎凉和冷漠,那些曾经的祖父的骄傲桃李,至今也是音讯渺渺,发出的讣告回复也是寥寥,前来吊唁的更是稀少得可怜。
作为他最爱最信任的孙儿——“我”,在目睹了现实的境况后,确信如果不作假不虚拟,是无法满足祖父心心念念的182个花圈的。
所以, “我”不得不为了祖父追悼会的体面,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承诺,不得不满足去世祖父的夙愿,去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虚拟了许多祖父生前如数家珍的、那些引以为傲的学生的单位、官职和人名,足足写了两个小时。
读完《182个花圈》,我总结了小说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独特的叙事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孙儿口吻展开叙事。这种叙事方式很有代入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我”在整个事件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祖父的故事,更能体会和感受故事中的亲情纠葛和世情凉薄。
2、鲜明的对比手法
整个小说中存在多处对比。通过对比才能让读者对很多事件产生强烈共鸣。
如祖父对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与学生对祖父去世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世态炎凉和学生不懂感恩之心。
同样祖父当年教的57名学生就有31名考上大学并因此成为当地的传奇上了省报,获得很多荣誉,而自己的儿子却因他疏于关心教育导致高考落榜让他感到耻辱形成鲜明对比。
这让人想起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祖父的教育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倾尽一生传递知识与品德,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未能真正“教好”。
祖父生前的荣耀与死后葬礼的冷清对比,讽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们对名利的追逐;还有祖父和父亲之间因教育产生的隔阂以及不同的人生轨迹对比,展现了亲情的复杂、矛盾与无奈。
重要的是前任荣校长盛大的、铺天盖地的、白花花的182个花圈摆在灵堂前的盛景,与祖父冷清稀少的对比,也侧面写出荣校长是在职在岗位上突然猝死才57岁,在八五年,而祖父是退休赋闲在家,安享晚年到84岁,又在年前二十六去世,这样的时间节点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天气又冷,一如薄凉的世情,这样的对比着写,读来又好像在情不在理的。有矛盾点才有看头。
另外开篇就说天气越来越冷快要过年了,那就是冬天接近春节是欢快忙碌的,与祖父去世在年前二十六形成鲜明对比,一喜一丧,对比强烈,更能渲染故事基调。
3、生动的细节描写
小说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烘托氛围。例如“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一个细节就展现出祖父对高材生的过度关注。也从侧面写出他对自己儿子平庸的无奈不满。描写祖父弥留之际“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壳,一把就能抓起来”,形象地写出祖父的虚弱,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还有祖父在“我”考上大学”后喝多了,跪在马桶的前沿,对他的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流泪的场景,还有酩酊大醉的祖父搂着他的马桶开始报人名,如数家珍。这些人名都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
还有祖父临终前夕跟“我”的对话。他的欲语还休,起初“我”还以为是为了父亲和他之间的隔阂做个了结,哪知他说他早在父亲退休那天就释怀了,那还有什么事情呢?看着祖父严肃认真苦楚的神色,以及羞于启齿的样子,几番试探后,他鼓起勇气说,“我”才得知他的心思:“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不能做假。”这一幕令人动容。突出了这182个花圈就是他的向往和执念,他也渴望得到,他多想知道,甚至他也在想象那样的盛景。
4、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说以虚拟花圈这一情节影射现实。祖父一生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教育,渴望像前任荣校长一样在死后收到众多花圈,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我”为满足祖父遗愿租赁和虚拟花圈人名,讽刺了现实中教育功利化导致的师生情感淡漠,以及社会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衡量,让读者对教育和世情产生深刻的反思。
5、精彩的比喻
小说中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将人物心里活动刻画得复杂。比如祖父要去澡堂泡澡,“我”看到祖父“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壳,一把就能抓起来”,形象地写出祖父的虚弱,也隐喻祖父去日不多了。
最精彩的比喻是“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将父亲比作祖父体内的肿瘤,形象又新奇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隔阂和祖父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通过这个比喻,表达出祖父对儿子的遗憾、愧疚、失望、无奈以及因父子关系不睦而产生的痛苦与互相折磨的复杂心情。也掺杂祖父对父亲的成长教育有所亏欠,但又对父亲的行为和两人之间无法修复的关系感到无奈和痛苦,这种情感如同肿瘤一般,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存在,无法消除。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和实践。”在这个家庭中,亲情之爱因沟通的缺失、情感表达的错位,逐渐演变成互相伤害的利刃,令人唏嘘不已。
6、巧妙运用插叙丰富内容
在叙述祖父临终前的故事主线中,插入了父亲与祖父之间的往事。如祖父因忙于学生的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一点才回家而忽视了父亲的高考,导致父亲落榜,以及由此产生的父子隔阂等情节。
比如祖父要父亲复读一年再高考,但是父亲却仿造祖父笔迹口吻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安排工作。最妙的是教育局长还照办了,安排父亲在教育局做了一名会计直到退休。这让祖父颜面扫地。这些插叙内容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祖父、父亲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揭示了教育与亲情问题这一主题。
7、设置多条线索相互交织
小说存在着多条线索,读来富有意趣,觉得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刻画饱满,加深主题。一是祖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以及他对自己死后能收到多少花圈的执念;二是父亲与祖父之间的亲情矛盾,包括父亲因祖父的忽视而高考失利,以及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三是“我”在祖父和父亲之间的观察、感受与调和,以及“我”为满足祖父遗愿而虚拟花圈的行为。这几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密和复杂,共同织成了密网,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法国作家加缪曾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但在毕飞宇《182个花圈》的世界里,祖父对182个花圈的执念、亲情的慰藉和羁绊以及与现实世情的冷漠荒诞相互撕扯,构成了时代与人性的一次尖锐叩问。
合上《182个花圈》,那些荒诞的场景、复杂的情感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亲情与现实世情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都该从小说的深意中汲取力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59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