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完的平台,追不上的玩法:一个营销人的“媒介疲劳”自白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的第十二年,踏入职场整十年,也是在成都扎根的第十个年头。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那个初出茅庐、心比天高的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与职场的淬炼中,已渐渐走向成熟,褪去了当初的天真。

这十年,我亲历了营销平台与传播媒介的剧烈变迁。

从微博的崛起到短视频的爆发,再到私域流量的兴起,工作方式越来越高效,信息触达越来越便捷,而行业对能力的筛选也愈发残酷。

跟不上步伐的人,早已被奔腾的“后浪”远远抛下。

今天,站在这个十年的节点回望,我想与大家聊聊这段旅程中的经历,分享一些沉淀下来的思考。我将这十年划分为四个关键的工作阶段。

如果你也曾深耕于新媒体或者互联网营销相关领域,或是投身过中医教育相关行业,或许能从我的故事中找到些许共鸣。

一、(2015~2016)内容营销从粗制滥造到精细化运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私立专科医院做网站编辑,说是编辑,真的有点对不起“编辑”这个工种。

医院经营着某个病种(一种皮肤病),编辑的职责就是大量编写营销软文,发布到医院官网,医源共享网,花钱合作的一些媒体地方平台健康频道。

当时的工作量,一天大概需要出30篇,根据发布平台不同,再决定文中是否需要带引导的超链。

如果网友不慎点了超链,就会进入“圈套”,信息接入到咨询部,专门的客服会进行对接转化,完成到诊。

如此,形成完整的闭环,生意就做成了。

据了解,这家医院隶属于某个大型医疗集,为“莆田系”。它下辖了多个不同病种的医院,分属在全国不同省市,拥有庞大的医院网络,共享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我在ds上查到的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逐年减少,于是医院将不赚钱的科室外包,莆田游医借机承包公立医院科室(尤以皮肤科、性病科为主),成为正规医院的“医生”。

到了90年代后期,国家政策禁止公立医院科室外包后,莆田系又开始大规模投资兴建或收购民营专科医院,像非基本医疗、有消费属性的专科,如整形、牙科、眼科;

或患者隐私敏感、羞于去公立医院的领域,如男科、妇科、性病,这些科室有一个共同点,更容易诱导消费。

早期,“莆田系”抓住中国医疗资源不足、公立医院服务缺口,以及广告监管不严的机会,通过大量广告投入、网络推广迅速扩张,因此获客成本极高,相应的就是极高的客单价,利润非常可观。

羊毛出在羊身上,再加上过度医疗与欺诈,受苦受难的只有患者。当时人尽皆知的“魏则西事件”,就是患者经济和健康的双重损失的极致体现。

我们当时网络营销部大约有40人,分为编辑组、文案组、SEO优化组、SEM竞价组、网络推广组。

而编辑组人数最多,有20人左右,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发布平台,只要保持发,对文章质量没有任何质量要求,当然,偶尔需要查重,重复率不高于30%就行。

为了降低查重率,同事们想到了很多妙招,复制粘贴的文稿改一改首段,其它段落里多加几个空格,多写一点标点,或者把某个词语重复一遍,如此就够了。

全组的人,每天只有我在努力上班,每天想着怎么编写一个特别出彩的开头,自己去查重,通常都是100%的原创度,我的稿件通常是留给一些专业合作的媒体健康频道去发布。

编辑组里,除了我是中文本科专业,其他人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比如计算机、护理、市场营销等等,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别在文中出现其它同行医院的名字,否则要扣钱。

因为同行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大量制造“电子垃圾”。

虽然文章没有质量,但发布之后很多网站都会带来有效点击,那些外链会话都带有个人编码,在成交之后也能清晰查到出自谁手,于是会相应给大家下发绩效工资。

底薪加上绩效的话,在应届毕业生里也还算可以了。可以说,我们是见证了pc端软文营销最后的辉煌。

但是说实在话,这个工作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反而特别沮丧,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但那是我第一份工作,我一点门路都没有。

那时候,网络营销部同事经常被拉去医院拍宣传照,假装成患者拍几张照片,做成治疗前后的对比图,或者手持锦旗送给医生的照片,精修之后放在官网或者推广网站,以吸引更多的患者。

现在想来,那也是欺骗,是“莆田系”的一贯手段,它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广告,而非技术、人才和设备,彻底将医疗商品化。

再加上网络营销部40人的工资消耗,真好大一笔钱啊。这些钱,当然从患者身上加倍赚回来。

有一次,我又被拉到医院去拍照片,看到一个衣着很普通的老年患者拿着皱巴巴的现金交款,心里真的难受极了。

再后来,我就离职了。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编辑,但是我确实通过这一小小岗位,一路见证了PC端搜索引擎营销发展的极致和最后的辉煌,此后一路走向落寞。

“魏则西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PC搜索引擎营销“野蛮生长”时代落幕的象征——百度的医疗竞价排名机制由此被推至公众视野,接受审视。 

此后,百度虽积极拓展业务(如内容平台、视频服务、人工智能及无人驾驶),却始终未能掀起多大水花。

此后,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时间与流量红利加速向移动端转移,移动互联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自媒体行业随之兴起,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平台迅速崛起,宣告了真正“内容为王”时代的来临。

优质创作者大规模涌现,内容生态得以重塑。与此同时,那些粗制滥造的营销软文逐渐式微——信息过载的环境下,读者掌握了选择权,对内容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虽然我没有参与网络营销部各组的工作,但想弄懂也不难。2015年,我花了不菲的价格(近半个月的工资)报了一个在线教育的系统课程——踏浪100(后改为暖石),这个网站现在还在运营,不是卖几天课就跑路的茬。

我系统地学习了文案、H5、百度竞价(我想弄懂工作逻辑是啥)、用户调查、数据分析、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相关的课程,非常适合零基础想转行互联网运营的同学,我个人感觉课程质量比现在好多的“割韭菜”几99的班好多了。

经过学习才理解,文案并非文学创作,也非艺术表达,而是一套基于逻辑的系统性工作方法,它作为促销载体,通常是为宣传主体服务,很重要,但作用相对有限。

此外,我也弄清了竞价排名的运作逻辑。PC搜索时代,商家依赖砸钱竞价来争夺排名,以此杀出重围。但这种唯利是图,不讲武德,终难抵挡时代的洪流,被淘汰出局。

当然,竞价排名模式并未彻底消失。在移动端,它化身于信息流广告之中,其精准投放与效果监测能力甚至更强。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真正可持续的营销,源自口碑的沉淀,而非流量的收割。 诚然,当下仍有人依赖“割韭菜”牟取短期暴利,但当价格与价值持续背离,终将遭到市场的反噬。

与此同时,得到、三节课、知乎、喜马拉雅FM等知识付费品牌的崛起,中国正式开启了知识付费时代。

二、(2016~2018)稀里糊涂进入中医行业

紧接着,在一个偶然机会进入了中医行业做文案工作,负责微信公众号编辑及其它文案策划工作。当时成都成立的是分部,相当于初创型企业,一切都是从0开始,但是那时候喜欢一切挑战。

中医是好,但是派系林立,行业信息极其不对称,市场鱼龙混杂,想找到好的中医大夫很难,想找一个好的中医老师,同样艰难。

大家生活水平提升了,自然会越来越关注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我所在的企业,做中医馆的生意,也做中医相关的培训。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帮助部分患者解决了病痛,但是在培训这块就差点意思了。

当时为了盲目最求课程效益,没有专门的质量评估部门,对授课老师的知识积累、临床经验以及授课水平置若罔闻,草草招生授课。 

当时的我算是零基础,完全也没接触过,但是我对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非常感兴趣,可那些课程不成体系,听的人云里雾里,直接把人听迷糊、整懵逼了;而且多数停留在艾灸、针灸、刮痧、按揉这些术的层面。

有一句话叫做“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到术”,这对于中医爱好者,或者中医行业从业者来说可太重要了。

没有中医理论基础,没有理法方药做地基,没有人体生理和病理病机的认识,直接去学这些皮毛的技法,眼界就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了,学习也是飘在空中的。

举个例子,我们高中学习物理或者数学,要先学习公式、弄懂公式的验证逻辑,然后再应用到各个算式中,做得越多,你的计算就越熟练,这是一通百通的事情。

但如果你只学习术,学习一道算式的解法,并且背下正确答案,那么下一道算式依然不会,这放到中医学习中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如果您说,我就只想学一点皮毛,调理个小小的不适就行了;或者我只是单纯的感兴趣,往门里瞅一眼就行,那请您随意。

要么玄学附体,动不动就是中医神话般的玄化辨证,要么扯心理调控,要么就是神秘符号体系,或者将脏腑气血运动降格为所谓的神秘主义,完全把中医讲成玄幻修仙等虚头八脑的东西。

但中医是科学呀,是有规律,是讲逻辑的,是讲方法论的,是真的可以治病救人的。

那时候,我跟了不少课程,但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不知道某些老师本身就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不愿意真正传授真才实学,听课时我的眼睛冒花花,脑子也不转了,自己还去补了一些书,但是收获不大,没能写出像样的文案,无法为工作贡献多少价值。

这是一段失败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自己以及中医都产生了怀疑。后来团队内部人事发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又一次离职了。

彼时,抖音初现大众视野,下载者尚属少数。人们多将其视作新兴的娱乐平台,类比腾讯视频、爱奇艺,用于刷视频消磨时光。未曾料想,这竟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社交媒体由此迈入全新阶段

它不仅是新平台,更是社交媒体范式转换的开端,从“关系链传播”(微信/微博)转向“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

另外一点,“个人IP”的崛起与持续热度,抖音重构了内容价值链条,使个体创作者首次具备脱离平台依赖、直接积累商业价值的能力,“个人IP”从此成为数字经济核心资产。

三、(2018~2020)开始正式接触互联网运营

辞职之后,陆续做过不同的工作,给微信公众号写过文章,给产品详情页写文案,做过小程序开发的产品工作,也做过APP平台的运营,还卖过产品(某种冷敷凝胶),比较零散的一些经历。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段:

第一个是App运营

入职时,App处于上线初始阶段,首要工作就是承接现有线下用户的涌入,由线下转到线上;新用户的持续进入后,平台初始内容的搭建,社区的规则建立等等。

当时正值国内App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 整个行业的估值逻辑高度依赖日活跃用户(DAU)和用户使用时长这些核心指标——用户基数越大、活跃度越高,就越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为了维持增长势头、吸引后续融资,许多App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内容社区,以此提升用户粘性。最终,再通过引入电商等模式,实现商业闭环。

然而,我们运营的这款App最终未能走远便遗憾夭折。 在我眼中,它本是一个颇具潜力的项目:既拥有忠实的种子用户基础,也展现出了新用户持续涌入的增长态势。

更重要的是,它所探索的方向——服务特定群体(如中老年用户)——正契合了未来“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

然而就在项目势头向好之际,母公司却因突发状况及对App市场价值的疑虑,决定停止资金投入。

这类互联网产品前期研发、上线与持续运营耗资巨大,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作为传统企业,母公司的商业逻辑与互联网的“烧钱换增长”模式本就存在鸿沟,双方管理层的理念与行事风格也大相径庭。

资金链的骤然断裂,让尚在投入期的App瞬间失去了生存根基。 团队被迫解散,员工无奈离去,这段充满希望的创业旅程,最终只能黯然画上句号,令人扼腕。

说到这位前App经理,还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 两年后,当我运营某个公众号,并将一篇文章分享至朋友圈时,他竟主动联系我,对文章表达了强烈的否定性意见——在他看来,标题、选题乃至核心观点都亟需调整,并且给出了指导意见。

我随即向他详细阐释了公众号的定位、核心受众画像及该文的传播目标,试图寻求理解。然而,他全然拒绝接受这些专业考量,固执地断言“这样写就是不对”。

当我进一步解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水平时,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竟直接删除了我的微信好友!天啊,我简直惊呆了。

经此一役,互联网也在我心中褪去了光环,看着高大上,但就像是粉色泡泡。 彼此时,追逐流量指标(点击、点赞、收藏、话题、炒作)的狂热已席卷行业。

这恰恰标志着,互联网已无可争议地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以用户互动数据论英雄的时代。

第二个就是:小程序运营+新媒体运营

接着,我另谋它职,做了小程序运营以及新媒体,小程序从上线,前期策划,测试都有参与。

据说是当时老板炒股,帮别人炒股,做类似于私募基金的生意,赚了不少钱,于是乎突发奇想购置了几百上千台医疗急救设备(和消防器材有一样的性质),不知道如何处置,也是乎聚拢了一帮人,弄了一个业务。

如果它仅仅是卖设备的,联系小区物业或者企事业单位,配送小区业主、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公益急救培训即可。

或者直接面向公众开放急救培训,收取费用,现在不少人还是想自学一些急救方法的。

草台班子已经搭建完成,急救设备和小程序也配置完成,但是现场志愿者、设备维护、政府支持、业务开展,全都没有,至少在我工作期内,我没有看到工作的任何进展。

事情本来是好事儿,但是搞错了方向,本来面向小B端的生意,却只做C端的工作,方向完全搞偏了,真的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做这些到底有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价值,我也就做的漫不经心,一次工作中出了个小差错,图片上写错了一个字,算是“被”离职了。

今天回过头来,再去看当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我离开之后,除了一些灌水文,再也没发过有质量的文章了,再到2022年发布4条视频后,公众号就此停摆。想来也真的很魔幻。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官方媒体,众多大型文艺期刊也开启了转型征程。

企业对新媒体运营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平台内容生产,更拓展至用户增长、社群运营等多元化目标。 这对从业者的能力边界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正因如此,这个行业呈现出显著的高流动性特征:一面是岗位需求持续旺盛,一面是人才流失频繁。

三、(2020~2025)再做中医教育纠正对中医的认知

这份工作仍然是案头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去认真学习了中医理论与经典著作,使此前对中医的理解偏差得以矫正,认知回归正轨。

作为中医爱好者,中医就像是一台摄像机,通过它的眼睛,不仅可以感知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与世间的一草一木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与大自然的节律保持同频共振。

另外,我觉得中医与我性格中的某些特点极度相似,它沉静、内敛,但是仍然有庞大的生命力和内驱力,几千年岁月历练,历久不衰。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人,有一种迷人的智慧。

中医啊,它细水长流,它有它的妙处,但是并非万能,它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消灭所有的病痛。

在这份工作里,我见识了太多无可奈何。一位大姐,受到了诸多病痛折磨,但是苦苦求医无果,想要寻一个妙方,她边说边哭;一些人在经历了误诊误治,身体和经济蒙受了损失之后,百般无奈之下,选择自救。

这世上的苦难太多了,受疾病折磨的人也很多。 于是,有些人把中医当成了救命稻草,抱着错误的观念,执拗偏执,盲目的结果就是,缺乏理性认识,从一个坑跳入另外一个坑,最后落得身心皆伤。

我希望大家都能健康。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几年的内容沉淀,再加上ai助力,公众号文案的工作也随之搁浅。

随后,我转战中医咨询,做抖音平台,负责文案创作、短视频剪辑、直播等相关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得以将此前积累的技能付诸实践,并收获了切实的工作成果,内心有一点小满足。

彼时,抖音与小红书的发展已如日中天、如火如荼。虽未能成为平台从零崛起的全程亲历者,也未能完全抓住其爆发的最大红利,但我始终身处浪潮之中,亲历着这场变革。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AI技术崭露头角,开始深刻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

纵使时代更迭,微信却始终如一:经过十几年,发展为如今全民沟通的基石,它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稳定平台。

在微信公众号上,那些优质内容依托微信生态,尤其是朋友圈的传播力,依然能够破圈。这证明,好的内容,始终有人心甘情愿为之买单。

写在最后:

从青年到中年,我亲历了传播媒介的翻天覆地,我提笔记录这段历程,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已走出迷茫,以过来人的姿态分享经验——事实上,记录之时我依然深陷迷雾,甚至不知前路在何方。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多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依然无法跨越学和用、想和做的鸿沟,我时而理性,时而感性敏感;时而动力十足,时而躺平摆烂。但是我没有放弃思考,也没有停止记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迷茫,有它的困局,我也别无它法,唯有不断经历,不断观察学习,不断实践,保证不被出局。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我相信,每一个悦动的个体终究会长出羽翼,拥有星光闪光的未来。

祝愿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美好的前程,一颗平静的内心。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78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