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今天轮流师教课,进行了《开国大典》的讲授。对于今天这节课,我特别喜欢,因为我很投入。课后我就在反思,我为什么能把文章的味道讲的这么淋漓尽致,思来想去,是因为在我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我就潸然泪下。我心中的那份儿情感被唤醒。
在我出生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去世了,可是我对毛主席依然有一种狂热的崇拜,这应该源自于我爸爸妈妈对毛主席的情结。
小的时候,在夏天的晚上,妈妈总是在院子里,支一张小床。于是我们就挤在小床上,吹着晚风,望着明月,听妈妈讲故事。妈妈总是会讲起毛主席的点点滴滴,当他讲到毛主席去世的时候,几度哽咽。他和爸爸都说,当时他们正在地里干农活,听到大喇叭里播报着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人们纷纷丢下劳动工具,聚集到村里大队,哭成一片。
很难想象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可是毛主席近乎神一样的形象,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长大后有意无意间也会收集许多毛主席的生平事迹,再后来和爸爸妈妈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体,看着躺在玻璃棺的那位慈祥的老人,我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尽管我一向胆小。
因为对毛主席有这样一种了解,有这样一种情怀,所以特别喜欢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无论是《长征》还是《开国大典》,都与毛泽东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两节课在讲的时候,就能全情的投入。这两节课上,真的让我感觉到一种浓浓的情,在课堂的每一个空间涌动,这种浓浓的情,从我的心中流淌到学生的心田。
诗句有云:未成曲调先有情。康震老师在评价各位诗人写的作品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无论多么高深的技巧,都比不上心中那份真情,有真情在,有真情的自然流动,才成就了不朽的作品。
我想讲课也是如此,拿到一篇文章,如果在朗读时,我心中百感交集,我便能找到情感的突破点,带着我的学生穿梭其间。这假如我对这篇文章是冷漠的一种态度,不管我假装多么的努力,依然只是流连于作品的表面。
江苏名师们提出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读,一直读到让自己声泪俱下,读到让自己化身为作品当中的人物。读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再开始分析文本。
以前觉得这些话有些夸大其词,可现在越来越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当我们把自己读成作品当中的人物,读出作品中的情感的时候,在我们的心中,就已经有了一种课堂的基调,围绕这个基调再去展开教学活动,就会像写作文一样,让真情自然流露。生成一节完整的课堂。
好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没错,想要写出好文章,想要讲一节好课,先把自己内心那份情感调动起来。
温儒敏说:
我觉得文学类,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下的功夫是自己认真阅读,对诗歌的氛围有整体感悟。是相对完整的审美,只有教师自己被诗歌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
别把诗歌阅读碎片化弄得很零碎,几乎见不到整体感悟和完整的审美。当然也不会在意和引导学生去感悟和审美,能不能换一种态度和方式。就是想办法让自己进入这个的情景,比如《静夜思》,不是设想诗人李白如何,而是设想自己在类似《静夜思》那种状态中会怎么样。那么诗中描写的情景也就变成自己身体的情景,就是说这种审美是包括两部分的。一是寻求理解去理解,感受作者的原意可以说是还原性理解。一是自我理解,自我感受是属于自己的独到的体验,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理解。
后记:
这几天吵吵闹闹,都在谈双减,对于学校来说,双减就等于前段时间提出的减负。减负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在很早以前就思考过,也写过文章。不过今天再拐过头去读,发现自己的思想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因为我的思考没有找到亮点特色。怎么样才能有亮点?今天校长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是其他各地双减背景下的亮点,个人比较欣赏江苏,他和全民阅读紧密结合。可是如何实施?对于我们学校的家长来说,落实读书是一个大问题。
我曾经看到我们班一个家长,他已经让自己的孩子背长篇,长篇的古文,所以这个孩子身上那种儒雅的气质,显而易见的被培养起来了。那么其他孩子呢?在学校,我哪里还有时间抓古文,抓古诗,抓阅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