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浅浅教语文》反思

第一次,将讲座听了两遍,肖老师的讲座,不是故弄玄虚,他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将自己语文教学的理解,无私的奉献给大家,确实值得听两遍。

一、保持定力和初心。

肖培东老师引用了余党绪老师的一段话:最近几年,任务、情境、活动、项目轮番上阵,常常让人呢无所适从。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定力的。

对于这点。我也有思考,在前边讲到五重学习法的时候,分析过。不管名家思想多么繁多复杂,不管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教学主张但是语文的根没有变。而语文的根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找到了语文的根,我也就找到了语文的定力。

对语文教学,我最迷茫的时候,曾经问过我的师傅。师傅对我说:不管别人在做什么,怎么教,你只守好你的初心就行。今天肖培东老师再次提出了语文初心的问题。语文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叫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感谢我的师傅,也感谢肖培东老师。

二、什么是好课

什么才是一节好课?我以前的理解,就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学的热闹快乐,能够轻轻松松的沉醉到课堂当中。今天听到讲座之后,发现原来错了很多。

肖老师说:往往就是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学生喜欢就是好课。课堂热闹就是好课,他觉得学的过瘾,觉得学的开心,那就是好课。往往不跟语文规律,语文性质,语文学科的原理挂钩。至于学到什么,是不是语文,是不是语文课堂,他们是不考虑的。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的批评我,但是我对号入座,可谓是字字诛心。方向错了,不管怎么样热闹,不管怎么样精巧的设计,最终的根还是要循着语文的规律,语文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原理。不能够脱离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

什么才是一节好课?我们必须要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放在自己内心深处,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的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成长;一节好的语文课堂必然有好的设计,精巧而又切合学生设计,然而所有的设计是基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

三、深入细读文本的能力

肖培东老师说:做一个语文老师,要有这几个力:语言的捕捉力,语言的观察力,语言的鉴赏力,语言的教学力。

关于文本细读的能力,首先要有这四种力,要有对语言的敏感的捕捉能力,这点能力我还是有的,但这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训练的结果。我对语言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可是这种先天的敏感与刻意训练还是有差距的,肖老师讲到的语言点,我真的没有关注到。因此连我窃喜的某些灵感,也不能够引以为傲的。

我缺乏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我从来不去深入思考任何一篇文章,更不会深入思考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草草读书,追求数量而不追求深度,似乎又是在批评我。

从现在开始,真的必须思考语言,让自己有语言的生命,和语言同在,要有一种语言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我还有一个更大的疑惑就是怎样深入的文本?

四、巧妙的设计从哪里来

在所有听过的、印象深刻的名家教学实录中,最吸引我的是他们不经意间的设计,那种博人眼球、出乎意料的设计,总带给我心灵的冲击。所以一直以来,我对课堂的设计,总是要花费很多很多的心思。但有些设计出来的点,只能是的想当然,我以为精巧,学生却不买账。听完今天的讲座之后,我发现了病根在于一味求精,求巧。却没有在文本上下透功夫。曾国藩说:“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当我们对教材熟透了的时候,做到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了熟于心的时候,就会不管学生怎么绕,都能绕回我们的主线,在这时候,设计也就自然而然都会生发出来。不必强求,他就在那里,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

接受一次教育思想上的洗礼,关键还是要化为实践。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4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