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社会烂片那么多?
为什么现在社会烂片那么多?
2025-07-07
依旧很久没有进电影院了,最近一场应该就是《哪吒2》,还是因为孩子,因为小朋友们都在说,他没有看过,好像有点过不去了。
但看了很失望,这个失望主要是因为期望太高,而期望太高主要来自于网络。整体可以,但不能说是惊艳,说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当然或许是剧透太多。
看过英美电影的都应该有一种感觉,就是明明很简单的故事,却说的那么长时间,主要是,一眼假,居然还可以如此,真的让人接受不了,比如《沙丘》,感觉是为了场景而场景。《哪吒2》的场景是过关的,故事架构也算是勉强的,类似好莱坞的很多电影,只是说故事的能力,没有特别的,达不到东方很多国家的说故事能力。
可能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习惯了一种操作,所以在说故事的能力上,开始欠缺了。
东方有很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说出来之后,惊为天人。
这让我想到了《艺术创造学》这本书,基本上场景化达到了,艺术性还有待提高。
只是这是很难的一步,比如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两难结构,本身是完全符合的,但因为老想着在两难中追求一种《老人与海》的平衡,就导致了很多东西感觉很欠缺,如果不以高清摄像为由头的话,或许还有点可以探讨的地方,但这种区域表现的展示,让观众哪怕带进去了,也没有那种两难的平衡了。
还有《一步之遥》,架构什么都很好,想追求《大话西游》的各种主题,但时长那么短,而加进去过多的主题,主角也很多,人家一个至尊宝,你出来了一大堆,到最后只能感觉到分崩离析。
这里主要说的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导演搞出来的不能简单说是烂片的烂片,烂片就不用多说了,为什么这些人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大家都在演王天王,确实让我有点觉得……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应该叹息”。这是姜文在《一步之遥》受到普遍差评后,接受访谈时发表了一个感慨,
但观众不是王天王!
通过余秋雨的书籍《艺术创造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追求艺术,但往往陷入到追求当中,第一感觉以及大众接受度,是艺术的一个最直观表现,因为哪怕再艺术的东西,我们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美不美,可以简单直观衡量。
只是他们在追求之后,反而感觉我们是王天王,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钻牛角尖呢?
我刚刚举例的很多,其实在电影史上在某些领域可以说是又很大的突破或是很完美的展示,但依旧还是有烂片成分在里面。故事讲不好,角色没塑造好,观众就无法真正把自己带入故事和角色心中;观众无法带入角色,那么营造剧情冲突的高强度对白也好,营造角色主观体验的魔幻手法也好,给观众带去的只是刺耳的声音和刺眼的镜头。
导演们有导演们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表现为他们孤芳自赏的伟大电影,这是我们平民观众不容置喙的事情。然而导演的艺术追求总是要号召观众的钞票去支撑,这对观众而言已经不那么公平。这实际意味着资本用金钱收买了导演,以实现他们艺术追求为诱饵,让他们再去做欺骗观众的诱饵。最终结果不是市场经济里优秀商品的交换,而是艺术追求包装出来的一场商业欺诈。又一个被人信赖的好导演把观众当成了“民粹”仇敌,何时观众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今天是写日记的第4150天
已看电影推荐:《人生开门红》
一句话影评:看起来是安全的讽刺,本质上是不敢深刻探索,不敢尖锐嘲讽,自以为幽默有趣,其实不过拾人牙慧、故步自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