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到超级个体的转型,没人比我更懂
我并非鼓动你立刻辞职,而是想大声喊一句: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被干掉后的Plan B”——一张清晰的求生地图,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
经过近一年的心理建设与周密规划,我终于告别平台,踏上超级个体之路。
三年转型,从大厂总监到咨询公司创始人,我转型成功。
公司找到理想的经营模式,搭建了梦幻般的组织团队,今年的客户已经接不过来,整体是向上走的趋势。
转型的过程,肯定没那么顺利,甚至踩了很多坑。
这次就和大家分享,转型路上最痛的两个领悟,希望对你们有用。
第一,错把优势当产品,自嗨伪需求
刚离开平台时,我很自然的卖起了老本行--运营咨询,自认为这是企业刚需,把运营能力做成咨询产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靠着互联网大厂总监的余热,初期确实成交几单,收入也还不错。
但很快业务停滞,残酷的现实给我上了一课:我认为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后来复盘反思,业务停滞的核心:离钱太远,效果难以量化。
降本增效是企业的功劳,还是我提供的咨询带来的呢,客户也更没有确定性的付费场景。
核心卡点很清晰了,我提供的产品有问题:不是市场验证的真需求,而是自我感觉。
正确的解决方案是:找到市场上已经被验证过的、用户有付费习惯的产品。
结合自己的优势,做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把人群--内容--产品的匹配链路打通。
第二,超级个体=自媒体
许多人将超级个体等同于做自媒体、追流量红利。
但现实是:泛流量红利早已枯竭。如今只剩两条路可走:
1、极致的稀缺内容,比如深入一线生产独家素材
如狮途会某会员深耕小众旅行,亲自带队拍摄,产出无法复制的深度游记;
或如深入采访小生意人,呈现真实商业生态(非泛口播)。或者附带强人设或强观点也有机会跑出来。
2、自媒体+行业赛道,用内容赋能实体
比如自媒体+装修、家居、律师、留学、制造业、教培、餐饮等实体行业。
有一个卖衣服的店,叫庆述服饰,线下店根基 + 视频号精准引流中老年客群 + 直播间高效转化 + 私域裂变,一场直播营收60万+。
工业电机卖家 - 创始人IP输出专业内容,通过自媒体获客,直接撬动300万订单。
这个模式适合有线下基本盘,用内容平台放大业务,生意基本盘+内容杠杆。
在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重流量,轻产品。
很多人告诉你,流量>产品,但对超级个体(10人以内小团队)而言,这是危险的误导。
超级个体的组织架构决定的,在资源人力有限时,产品定价即生死线。
从0-0.1,做利润>做流量。
你的服务、交付半径有限,如果做低客单,做不出规模,就没有利润保证,很快就熄火。
三年转型,我最大的收获是:心力决定上限,能力决定下限。
无数次在绝望与希望间撕裂摇摆,线下大课全盘迭代5次、团队重建、客户爽约、踩坑踩到血肉模糊……最终明白: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去依附”的能力。
不依赖平台施舍,在自由市场中打磨出能独立交易的产品(无论实物或虚拟),并找到需要它的人。
从焦虑、到迷茫,再到最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向,我敢说: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此刻的煎熬和那条真正的路。
作者:韩叙;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6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