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11 权力游戏
说起“忠君爱国”、“兴复汉室”这类口号,董卓年轻时八成喊过,曹操举兵时肯定喊过,刘备更不必说——他那“大汉皇叔”招牌就是专为此定制的。各路诸侯起事时,没这面大旗简直不好意思出门。或许年轻时,多年儒家教育真让他们存过这份心,可等他们爬得够高、看得够透,想法就很难不“与时俱进”了。董卓在洛阳专权时,王允和曹操骂他是国贼;可等王允掌权(《后汉书·王允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武帝纪》),谁也没把汉献帝当盘菜。很难想象,若刘备或孙权真统一了天下,会乖乖把权柄还给那位在许都或洛阳当摆设的献帝同志。
董卓之所以被钉死在耻辱柱上,很大程度因为他玩砸了。在权力游戏里,成王败寇是铁律。所谓的“忠”与“奸”,往往取决于你站的位置和最后的输赢。年轻的董卓,甚至初入洛阳时的董卓,很难说就有篡汉的野心——以他凉州武夫的出身,能混到位极人臣已是祖坟冒青烟。但当他亲眼看到那个被儒经捧上神坛的皇帝(汉少帝刘辩),在他的马前“恐怖涕泣”,语无伦次时,某种东西瞬间被点醒了:原来神圣的皇权,不过是块一戳就破的遮羞布。他的机会,来了。
在专制社会,大臣觊觎皇位是灭九族的买卖。成功了叫“受命于天”,失败了叫“乱臣贼子”。所以敢动这心思的人不多,真动手的更少,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想干成,得借“大势”——时机不成熟时,聪明人都会选择当“忠臣”。比如常被树为忠臣典范的诸葛亮和岳飞。
表面看,诸葛亮权倾蜀汉,岳飞手握重兵,好像都有掀桌子的资本。但细究起来,他们连掀桌子的资格都没有。诸葛亮的故事以后还要细说,单看被骂“愚忠”的岳飞。岳家军能打是真,但有个致命软肋:命脉攥在别人手里。“岳家军”听着像私兵,实际却是南宋朝廷全额拨款的“项目组”。赵构咬着后槽牙也要朝廷全权负责供给军队粮饷、装备。在这点上,岳飞连汉末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不如——人家好歹有自己的地盘和粮草。
当宋高宗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逼他撤军回朝时,岳飞难道嗅不出凶险?但他能怎么办?拖延?金牌一道接一道,拖无可拖。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去听天由命,要么造反。造反?岳家军没有根据地,总不能学农民军靠抢粮度日。当时南宋皇权虽弱,却未崩盘。一旦岳飞造反,将面临朝廷与金国的双重绞杀——这几乎是个死局。岳飞心里明镜似的,所以他选了那条“愚忠”的路,回去领死。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固然军纪严明,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的肚子,一直被朝廷的粮车填着。若真到了山穷水尽、全军饿疯的地步,指望几万人严守“不掳掠”?那恐怕比让骆驼钻针眼还难。所谓的“忠”,有时不过是体制投喂下的别无选择。
董卓的悲剧在于,他看穿了皇权的虚弱,却高估了自己驾驭乱局的能力。当他拆掉“忠君”的幌子,赤膊上阵抢夺皇权时,才发现那张龙椅,远比想象中烫屁股。而历史,向来只给胜利者披上道德的外衣。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