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南怀瑾老先生:在乎自己意境的造诣高不高,不靠工具的好坏
最近读《庄子》,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是隐约能感觉到,读《庄子》确实心境会变得不一样了。说不出哪里有变化,但就是在生活日用间,发现纠结内耗的心态变得少了,即使有也转变得快一些了。
今天下午看南怀瑾的《庄子諵譁》,看到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解读。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已经达到道的境界。庖丁告诉梁惠王说,我现在这一把刀,用了十九年,没有换过,这一把刀杀了数千头牛了。他说你看我这个刀刃,锋面像新的一样。
南老说,这个道理说明得很深刻,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写毛笔字,不会写字的嫌笔不好,不听话,换一支最好的笔,买来几千块的进口货,写了几个字好讨厌,我要向这一边,它偏要向那一边。同样道理,这个庖丁解牛,不会杀牛说刀不利,如果技术到了最高点,修养到了最高点,最坏的笔,可以写最好的字。真的书法家还喜欢用坏笔写字,写出来神韵还超过那个新笔写的,那已经不是在写字了。就是庄子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神化的境界。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练书法,偶尔写写节气牌,练几个字,却换了好几支笔,总觉得写不好是笔不好的原因,要么嫌这支笔爱掉毛,那支笔用的手感不好,要么嫌这支太大,那支又太小。笔换了不少,字也没写出多少。这就是自己修养没达到,总挑外面的毛病。
想起外公写书法六七十年,他的一些笔都跟他好几十年了,有的笔坏了还是拿胶带随便粘一下,乍看这笔像是用不了了,外公说它很好用的。还写出了很美观的书法字。南老说的道理,真实不虚啊!
记得去年回老家过年去了南老的故居,那里就看到很多的书法字,应该是南老写的,南老的书法字写得很好。
后面书中又讲到他现在讲杀牛这一把刀,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同样也说明会写文章的人,怎么写都好;写不好的人,挖空心思也写不好。一个才俊高的人,处理国家大事也好,处理个人的事也好,乃至做菜也好,都会做得很好。会做菜的人,随便一个蛋一点油,一点盐巴,炒出来都很好吃。像我们不会煮菜,花生米都炒焦了的。这个意义很深,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所以说,在乎自己意境的造诣高不高,不靠工具的好坏;做人处世是看你智慧高不高,修养高不高,不靠环境条件的帮忙。
这里说到了做饭,我就是南老说的那类不会煮菜的人,但是我确实也亲眼见过他说的会做菜的人,随便一个蛋一点油,一点盐巴,炒出来都很好吃。
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记忆中,爸爸曾经下面条给我们吃,最后再炒一个蛋放在面条上。炒蛋的时候就是这个场景,动作行云流水,蛋香四溢,让我印象很深刻。后来每次炒蛋都学爸爸那个架势去做,结果每次都只学了个形得不到那个神。
由这段话我还想到了大儿子小时候吃奶粉,用奶嘴喝奶,他用不来,我就不断地换奶嘴,换了好多个,总认为是奶嘴的问题。后来才明白,是没有让孩子耐心去学习使用和适应奶嘴。这就是学东西要在乎自己的造诣高不高,不要靠工具的好坏。
再说到学习和考试,大儿子数学方面比较擅长一些,平时学数学的时候也是相对轻松的样子。每次他写数学题,总是一副淡然处之,潇洒的样子。我就惊讶,数学还能这么学?我数学就不太开窍,写数学题像背负千斤重,经常还因为不会写而急哭。
后来大儿子试图帮助拯救我的数学,讲了几道题后,他就要气得“吐血”了,因为我的反应慢得可以绕地球转一圈了,他痛苦我也痛苦。就这样讲了几道题就拉倒了,放弃教我数学的念头了。
反之,他的英语比较薄弱,原先还是可以的,但是接触了语法以后,被绕复杂了,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了,越落越多。
期末考试前我帮他恶补一下英语,他也是学得痛苦不堪,我恨不得坐到他的肚子里帮他稍微开点窍。却像用牛拉火车一样费劲,结果也不是很好。我觉得他对英语可能就像我对数学一样,扔不掉认为它很难的成见和标签,油盐不进。
由此看到,倘若自己脑袋不开窍,不琢磨,靠外力强行灌输,作用真的是很有限的。
南老解读的这段庖丁解牛的故事还有其他的道理,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从这些内容中就感悟到很深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是修养和领会那个神韵和非过于在意学那个形。就如书中说的:任何一种专长的技术,进化到神化的境界,是不用头脑不用肉体的官能,完全是神行,是精神一致自然来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