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从绝境到逆袭的优雅传奇

一个深陷绝境的女人,要如何才能赢回自尊和自信?

一个被抛弃的女人,要怎样才能完成人生的逆袭?

一个身处异国怀着二胎被登报的“被离婚第一人”,要怎样才能走出时代的阴影?

张幼仪,历经人生沧桑,超越世俗局限,华丽转身,以逆袭的姿态征服时间,时隔百年,依然向我们传递着优雅的智慧和温暖的能量。

01

张幼仪,名嘉玢,

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1912年进入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徐志摩1921年提出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与徐志摩正式离婚,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返回中国,熬过痛苦后的她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她也成为中国女性开办银行的第一人;

1934年,张幼仪应邀管理国家社会党财务,为抗日做出了贡献;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

1988年逝世于纽约。

02

1900年12月29日寅时,江苏宝山县的医学世家迎来一个新生命。张润之为女儿取了幼仪为小名,大名则唤为张嘉玢。“幼”,是善良之意,“仪”则代表着正直与端庄。这个名字是一种祝福,但终其一生,也仿佛是一个无形的枷锁,预言了她命运的走势。

书香门第家的闺女,必学做人的规矩与礼仪道德。女子未出阁时,要以父母为天,当出嫁从夫后,对待丈夫、公婆要恭敬伺候。这些训诫深深刻在她的生命里,即便是在多年后世事变迁,她依然没有背弃。

1915年12月5日,张幼仪和徐志摩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硖石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礼数行完,徐志摩揭开喜帕,轻轻吐出几个字:“乡下土包子。”然后转身离去。

03

婚后,徐志摩在张幼仪和二哥张君劢的帮助下,去上海的浸信会学校继续读书了,之后又去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后来又去国外读书。张幼仪和徐志摩就像是背对背向前走的人,两人间的差距由最初的三尺之隔,扩张到咫尺天涯。

留学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才情出众的林徽因,并开始追求林徽因。远在国内的张幼仪对此并不知情。

两年后,张幼仪漂洋过海去英国找徐志摩。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本以为第二个孩子的到来,是他们关系缓和的一个契机。但是徐志摩要求把孩子打掉,并直接从幼仪的世界里凭空蒸发。直到听到张幼仪产子的消息后,徐志摩才急匆匆地赶来,而且带着他早就拟好的离婚协议书过来。离婚文件签署完毕,没有吵闹,没有纠缠,没有再见,没有伤感的离别。

就在张幼仪还在为“怎么活下去”发愁的时候,徐志摩回到国内做了一件大事。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副刊《新朋友》的“离婚号”上徐志摩发表了一篇西式离婚通告。

04

离婚后,在国外生存,语言是第一关。幼仪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一位德文老师补习,并到裴斯塔洛学院,报了幼儿园老师这个专业。在德国,她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幼儿教育。

张幼仪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小儿子彼得。但是彼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小小年纪疾病缠身。因经济条件有限,没能将孩子转到瑞士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治疗,1925年3月9日,两岁十一个月的彼得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彼得的离去,仿佛将张幼仪的整个身体都掏空,就连大脑都被抽空了。彼得死后一个星期,徐志摩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相见,他还是那个翩翩公子,而她再也不是曾经的张幼仪。

此时的张幼仪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像刚刚蝉蜕后的蝉,外面坚硬的壳被剥离的一点都不剩。她变成了一个独立而无所畏惧的人,靠自己站起来,活出自己,成为自己,强大自己。

05

回国后凭借自己的学识,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她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她站在失败的原点上重新活了一遍。

这个原本被时代所“抛弃”的旧式女性,终于在历经风霜雪雨后,发现了自己强大的灵魂,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终于活成了张幼仪的姿态。

孤独了半生,终于在晚年时,老天赐予她一段美好的姻缘。她与医生苏季之二十年的婚姻,终于体会到了做妻子的滋味。不过,她还是不愿意用“爱”来表达与苏医生这段感情。她在自己的墓碑上,冠以“苏”姓,用行动证明了这段爱情。

06

经历了严冬,才懂得春天的温暖;

经历了失去,才懂得拥有的可贵;

经历了苦难,才知道幸福的难得。

张幼仪是一个活透了人,梁实秋曾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张幼仪的一生,

是充满坎坷和传奇的一生,

是对女性独立自强的生动诠释

是对命运不屈不挠抗争的写照

是一场心性的修行。

也许我们都曾不堪一击,但最终我们都将刀枪不入。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8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