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直板:直板衰落动因分析

许昕退役后,世界乒坛上的直板大概还剩4块:中国的薛飞、黄镇廷,德籍华裔邱党,以及法国的菲利克斯-勒布伦。前三位都是中国血统,中国的惯用餐具是筷子,所以直板握法看起来“自然而然”。

在5月份的多哈世乒赛,这个乒乓球届最大的、最激烈的竞技场,4位直板选手的成绩分别是:薛飞2-4篠塚大登,128强;邱党3-4贾维斯,64强;黄镇廷0-4王楚钦,32强;菲利克斯3-4安宰贤,16强。

这成绩,很有趣的数字!也基本反映了四位选手的水平线。这四位里面,比较有特色的是近台快“抽”的菲利克斯,其他三位,打的跟横板没什么两样。

直板衰落,是技之过,还是器之过?

直板衰落,始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老生常谈的的话题。至于其成因,常有技术、规则、器材和训练等论述。其中,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衍生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今日想结合一些新的体悟,再做一个总结。

-1- 乒乓的特点

乒乓球的英文叫“table tennis”,直译叫桌上网球,衍生于网球。

网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质上,都是,“持械,发力”的运动。技术上,也有颇多相似的技术动作。

所以有不少人能同时把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打的很好,甚至还能相互促进。

网球和羽毛球是怎么握拍的?除去那些服务于技术的细分,它们都是“抓握”,或者说“掌握”。

为什么如此?因为“发力和受力”。对于发力运动,目的是通过力量最大化,使得质量最大化,从而最大可能战胜对手。发力的时候,无论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器械需要支撑,故而存在受力问题。

乒乓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场地小,要求控制精细,突出技巧性,“可以”不用一直发力,因而控制型和颗粒型选手得以生存,比如倪夏莲,技巧型选手可以在役更久,比如波尔。第二是旋转强,可以多摩擦,少撞击,其实还是可以少发力。

这就是,直板生存的可能。

-2- 直横的差异

直横的根本差异,在于握法,直握和横握。一切根源,皆在于这个最直观,也是最本质的不同。

直板存在两个致命问题:控板和受力

通俗点说,就是板型控制和手指受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直板握法有好几种区分,比如推挡型、横打型,小盐悠菜那种全横打型是不利于正手发力的,而且每一种握法,不同的人因为打球习惯又有所不同。在生理上,直板的三指呈三角支撑,使得某些板型对手背有扭曲,所以直板反手成了天然的弱势。

直握是手指受力,而横握是手掌受力。手掌受力面积大,最大化发力的时候,承伤就要小很多。直板选手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发力打多了手指疼,起茧,抽筋,那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只能说明你不发力、不常打。

-3- 技术的优劣

当我们回看古早乒乓竞技视频,那些个动作和质量,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技术,我有几个问题想问。

一问:直板的优势技术是什么?

若要让我说出直板的优势技术,我会列举台内控制更细腻、近台推挡更迅猛,但仔细想想,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手指触拍,小球控制或许更为细腻,可是作为横板的马龙老师傅,台内控制无人能出其右。发力由内而外,速度迅猛,角度多变,直板推挡确实是一绝。但是,我也见过业余很多横板打成直板推挡,专业龙头王楚钦也能摁直线,横板直打也非绝无可能。

再说一些高难度的直板技术,许昕的正手拧厉害吧,可是横板的反手剌,是不是差不多,而且上下旋都可以搞。其实这里有一个启示,就是正反面板型和手法的转换,可以实现类似或相同的击球效果,接发球中随处可见。

难道真的想不出直板的优势技术了吗?苦思冥想下,我想到了直板颗粒,磕、刮、拱,还真是直板用的顺手,所以你看业余里面的颗粒,打这些手法的大多都是直板;把永博,林玉杰这些颗粒高手,也都是直板。

直板技术或有优势,但没那么大,而且,如果两面开抡,阁下又如何应对!

二问:最高水平对决是什么样?

在我的印象里,我觉得至今为止乒乓球的最高水平对决是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的龙胖大战,那场七局大战,针尖对麦芒。从技战术上看,二人在中近台快速转换、板板发力,我认为这就是最理想的最强对决。许昕那个退老远拔弧圈,在龙胖眼里就是花里胡哨。

都说现在乒乓球的打法趋同,那为什么会趋同呢?

我认为这是乒乓这项发力运动发展优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支撑,无论是21世纪的物质条件变好,还是体能训练的重视和提高,竞技体育比拼心技体,身体素质是最基础的。说句不好听的,女子技术男性化,那得身体健壮化,看看隔壁的羽毛球女双选手,把人家志田千阳都打哭了。具备身体素质之后,就是击球动作的优化了,这是个科学和理论问题,转化为肉眼可见的事实,那就是大家见到的动作都差不多,“蹬转顶挥收撩指点”,方向,角度都差不多。

有人说,横板反手拧拉的普及,将直板的台内控制优势直接破解,比赛进入“上旋相持”模式。看职业比赛,拧拉只是辅助手段,除了张继科、早期樊振东、林昀儒、王楚钦,这些拧拉多的选手,摆短和劈长仍然是接发球的主要手段。我相信,即使没有拧拉,选手也会主动搓长,拉起来进入相持环节。因为只有主动发力,才容易打死对手

最后总结就是,直板在中小力量下略有优势,但是控板和发力问题难以解决,在大力量时代,优势式微,劣势凸显,衰落已成必然。

烟斗老夏在《乒乓技巧揭秘》一书中问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放弃直板推挡,改为全横打,那为什么不直接选择横板?

-4- 其他的催化剂

(1)规则变动

国际乒联的几次关键改革,系统性削弱了直板的前三板优势,分别是:1)大球改革(2000/2014),球体从38mm增至40+塑料球,空气阻力增大导致球速、旋转下降。2)无遮挡发球(2002),发球隐蔽性丧失,直板选手无法通过诡变发球直接得分。但老实说,遮不遮挡跟直横没有直接关系吧。3)无机胶水(2007),胶皮弹性降低,进一步弱化直板的速度优势,相持能力成为胜负关键。

(2)器材创新

横板底板创新密集,比如碳素、芳基纤维材质,而直板器材选择少、更新慢,人体工学手柄,涨粉宝之类的,终究只是个性化设计。

(3)训练体系

基层选材时,儿童握直板易手指疲劳,成材周期长于横板。90%以上教练优先推荐横板,因“见效快、易出成绩”,甚至连国家队直板教练也是稀缺资源。

不难看出,规则变动、器材创新和训练体系这些外因只是加速了直板衰落这一事实,归根结底,直板衰落的内因还是其握法导致的生理和技术问题。

-5- 直板的未来

直板在职业领域已经趋于边缘化,直板衰落是大势所趋,但并不会消亡。

其一是职业双打的优势,直板选手中近台衔接快速,变化灵活,在奥运会增设双打项目的大背景下,直板或有一线生机。

其二是业余的主动选择,在业余圈里,直板占比仍高,因发球变化、控制细腻、易于颗粒等特点在小场地、小力量对抗中仍然有效。业余有句话说得好啊,改打颗粒,少走几十年弯路。

其实,还有一个最具个性化,也算是最本质的因素没有提及,那就是,执拍之人。前面我们主要站在球的视角,说明了直板的多艰之处,如果站在人的视角,球还是那个球,无论怎么握拍,球还是那样打

我们得到的启示便是,只要个人能克服直板握拍的生理问题和技术问题,那直板和横板,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力证便是直板横打宗师,王皓。有道是,不是直板太强,是王皓太强;不是横板太强,是马龙太强。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苦恼直板恶疾而改打横板,但我有个师弟从横板改为直板,他不仅“喜欢”,而且打的比原来更好。这里折射出两个信息,有的人真的就是喜欢,觉得直板好玩;而有的人因为发力或者打法习惯,就是适合直板。

菲利克斯是否昙花一现,现在还无法断言,不过有理由相信,未来依然能出直板选手,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但是能否以点带面,无论从培训坚持、技术攻关、器材创新以及明星带动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8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