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红楼》原来不是红楼不好看,而是没点文化底子读不懂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一次看是在高中时期,看完只知道大观园的人情和宝黛的传说,一点皮毛也没看懂。

第二次是在前几年,印象深刻一点的是书中有很多古诗词之类的,对这类东西我是一窍不通,读起来很是费劲,很多时候都跳过的。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名著,很多人都会推崇,认为这本书应该读一读,实际上读这本书是需要门槛的,没有一点文化基础是读不懂的,在看了《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后,才发现《红楼梦》还有这么多隐藏的有内涵的东西。

从第一编《楔子的谜团》:实际讲小说名字的由来,第二编《薛林初入府》:交代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身世和入府的缘由,到后面的《扑蝶与葬花》《宝玉挨打》《刘姥姥进贾府》等等,可谓是真真的名场面,由此解读后会恍然大悟,顿感《红楼梦》的奥秘。

书中说:在长篇小说繁复的事件和细节中,往往埋藏着连贯的前因后果,当我们将视角集中在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上时,会发现一条前后呼应的线索。实际这就是伏笔,不管是写哪里,都会留下伏笔,前后呼应,这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印象最深刻的是《扑蝶与葬花》。稳重的宝钗走到潇湘馆门口时,看到宝玉进去了,想到宝玉和黛玉从小亲密,她要是跟进去会略显尴尬,在此刻,有一只蝴蝶飞过,引发了宝钗的少女心思。

她追着蝴蝶一蹦一跳的离开,也凸显了少女的活泼灵动之态。就算平时再稳重,有家庭背景做映衬,但是她始终是一个少女。作者说曹雪芹写人物从来不会只写一面从扑蝶可以看出宝钗性格中的另一侧面

这才是真实的写法,现实的人,面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面,要一一描写,并且描写生动出色,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以及观察入微。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原来源于葬花。网络上很多模仿黛玉娇滴滴说话的段子,甚至很多场面的模仿让人以为她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有点不讲道理的少女,原来她不是那样子的。

比如葬花,大多会认为黛玉肯定是没事做了,跑去葬花。花开败了,落在地上,多么自然的一个现象,而黛玉却带着花囊,还要把花挖个坑埋了。实际上黛玉是伤春愁思,感花伤己,由伤春而引发对自我生命的思考

然而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是黛玉和宝玉一起完成的。宝玉的原意是看到花落得到处都是,想把花抖入池中,让落花有个好归宿。转眼就看到黛玉担着花锄来了,于是二人一起完成了心有灵犀的葬花。

这是他们精神上的契合,或许很多人不懂得为什么这就成就了爱情?如果你经历过爱情,肯定会懂得当你精神的需求被某个人满足,或者是心有灵犀的懂得后,就一定理解他们的感情。

以前看《红楼梦》真的完全理解不了,现在发现是自己太过浅薄。幸而得《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让我看到更多的知识面,看来重读《红楼梦》得提上日程。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04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