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逝的生命在文字中获得永恒的尊严
让消逝的生命在文字中获得永恒的尊严
《命如秋蓬》以时间为顺序,祖母出生到去世,分十五个章节逐步推进,主题是,命运的残酷,祖母的坚韧,祖孙情。
作品中,祖母从出生被遗弃、成为童养媳、遭受丈夫虐待,到独自支撑家庭,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承受着恶俗、社会等多重压迫。
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挣扎,战乱、动乱不断冲击家庭,个人在历史巨轮下无力掌控命运,如伯父的堕落、父亲的充军等等情节。
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韧性与尊严。尽管命运多舛,祖母始终以勤劳和隐忍面对苦难,挑水、卖豆腐、抚养孙辈,体现了底层人民的顽强生命力。祖母的疯癫不是崩溃,而是生命最后的抵抗——当现实的苦难无法承受,稀缺的幸福记忆便成了唯一的避难所。
作品中的祖孙情似一汪深潭,以隐忍的温情映照时代的沧桑。温情以苦难为背景,更显温暖如火(“白糖票”),并且成为丈量苦难的标尺(买暖壶需要“多卖一点菜票”、“浪费”了神给的祖孙临终相见的时间,是因为没钱买车票)。
作品通过个人叙事折射宏大历史图景,长达十五个章节的文字,像一轴缓缓展开的命运长卷,将祖母刘春英从弃婴到逝世几十年的光阴浓缩成泛黄的纸页。“春英"这个充满生机的名字,在开篇被反复吟诵,如同春日里绽放的野百合,而现实是等待她的是漫长而凛冽的寒冬。作者用"秋蓬"作为贯穿全文的隐喻,祖母的命运比《活着》中的福贵更具悲剧性。在时代的狂风中,从大户人家的弃婴到童养媳,从县城到西坝,从战乱到文革,一次次都是对祖母生命的凌迟。当她在跳板桥挑水时,"压碎寒霜咔嚓有声"的不仅是霜凌,更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命如秋蓬》这标题具有意象张力。“秋蓬”与“春英”,是悖论性命名。开篇以“春英”(春天的花)为喻,结尾却以“秋蓬”(秋日枯蓬)作结,这种意象的对撞形成强烈的命运反讽,将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时代的凛冽具象化,化为可感知的自然图景,使标题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隐喻。
文章写得很生动。“戊生,喝了这口酒你就当老公了……”的仪式化训诫,礼婆唱词般的拖腔与“稚气木然”的新人神态形成荒诞的张力。“好了,我坐好了”、“老崽,好吃,你吃”、“老崽,不要去园埂上,有蛇”,这三句幸福时刻的呢喃在文末以疯言呓语的形式重现,重复中蕴含着对苦难的超越。祖母反复念叨的三句话是其一生仅有的幸福记忆,这种重复既是精神崩溃的表现,也是对苦难的对抗——意识停留在短暂的温暖时刻,以逃避现实的残酷。祖母临终前的“两只眼睛都有眼泪”是全文最具冲击力的细节,即使意识混沌,她仍以最原始的生理反应呼唤亲情,这种“无声的哭泣”比嚎啕大哭更具悲剧力量。“神的慈悲”的反讽,孙子推测祖母“迷乱在幸福场景中”是“神的慈悲”,实则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时间的残酷性,两个暑假的时间差(1979年与1980年)让祖孙错失临终相见,这种“差之毫厘”的遗憾强化了苦难的悲伤。
作品使用了不同时空并置的蒙太奇手法。“唐人的‘鸡声茅店月’”与祖母挑水场景的叠置,将温庭筠的古典意境与祖母寒夜挑水的苦难场景并列,制造出诗意的张力。前者的审美意境被后者的现实残酷解构,既强化了历史的沧桑感,又赋予底层劳作以史诗般的悲壮色彩。
作品构建了配合感情抒发需要的音乐美。长句短句的选择搭配,用词平仄响度的斟酌,同一个意思不同表达句组的定夺,构建起音乐美感。这种音乐美感通过有声朗读能明显地被体会到。“开在春天里的一朵花,什么花?郁金香?浓艳;野百合?馥郁;就算是素馨吧,花白色,小朵,也好”、“午饭后的大操场空寂无人,我坐在那里,寒风中我哭了很久很久”、“整个抬萝卜桶的人丛里,只有她一个人,是女人。”
作品中有大量的充满感染力的细节。“冬裙襁褓”、“跳板桥挑水”、“抬萝卜桶”等场景,将抽象的苦难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跳板桥象征生存的险途,深圆缽见证饥饿的创伤,烂靠背椅承载家族的衰败,物象间的互文关系构建出完整的苦难叙事空间。
语言留白构成特殊的美学形态。抄家场景中,"祖母挺直腰杆攥着我的手腕"的肢体语言,比任何控诉都更具情感重量。结尾仰望蓝天的意象,将个人的悲痛升华为对苦难的哲学追问,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留白。(祖母疯癫的原因是营养不良,作者不明说,但是在“吃红锅”时预言了未来,也是一种留白)
作品语言冷静、素净、流畅、精粹。“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如,“去深山冷水地方的旧日同事有的回城了,父亲拿起了笔。油灯如豆,父亲在灯下挥笔疾书。他花费母亲的血汗钱所受的黉庠之教,今日派上了用场。他的行书清秀圆润,笔下的言辞哀婉凄切。他脚步迟疑走进镇人民政府,毕恭毕敬呈上自己的报告,结果是没有意外泥牛入海”、“一条破船,三十里水路,我们全家人到了西坝渡口”、“家里有过烟火,那是给猪的”、“唐人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美,祖母的,很苦。”
《命如秋蓬》以诗性的语言重构历史记忆,其艺术魅力在于将宏大叙事拆解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在具象与抽象、历史与诗性之间搭建起精妙的平衡。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揭示了汉语散文在当代的美学可能性,更揭示了文学作为记忆载体的独特力量——让消逝的生命在文字中获得永恒的尊严。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3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