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半世:对话书法家李宾邕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书房,案头的宣纸泛着柔和的光晕。63岁的书法家李宾邕正俯身提笔,手腕轻转间,狼毫笔锋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游走。从中学时代初识书法,到如今深耕墨海近五十载,他的人生与笔墨早已密不可分。我们与他围坐茶台旁,听这位“老书法人”娓娓道来半世墨缘。

一砚初心:与书法结缘的故事

“我学书法,纯粹是‘一眼定终身’。”李宾邕笑称,自己少年时偶然瞥见老师桌角的《兰亭序》字帖,“那字像舞者在纸上跳跃,瞬间就被迷住了”。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他用旧报纸临帖,以水代墨练习笔画,甚至趁夜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帖。“那时不懂什么‘颜筋柳骨’,只觉得写字比打游戏还上瘾!” 

真正让他坚定信念的,是一次市级书法比赛。17岁的他揣着攒钱买来的徽州毛笔参赛,却因紧张导致作品抖墨晕染。正当他以为“全军覆没”时,评委却指着晕开的墨迹赞道:“这泼墨竟有意外之趣,像个性的印章!”这次经历让他悟出:书法不仅是复制经典,更要“写出自己”。此后,他遍临碑帖,从欧体的险峻到赵孟頫的圆润,最终融汇成浑厚洒脱的个人风格。

墨色养心:书法于己于人的馈赠

“练字是‘静’的修行。”李宾邕抚过掌心的老茧,坦言书法给了他对抗浮躁的力量。年轻时在和平商场做点生意谋生,每晚收工后,他必蘸墨写一小时字,“笔触一落,满身疲惫就随墨香散了”。如今他仍保持每日练字3-4个小时的习惯,“这笔一提,心就沉下来了”。 

而让他更欣慰的,是书法对他人的滋养。他曾教过一位患抑郁症的少年,“孩子起初连笔都握不稳,但半年后,他能静心写完一幅《心经》”。李宾邕感慨:“书法像药,能治心的‘躁’与‘空’。”如今他的培训班里,既有银发族借练字调养身心,也有海外华侨专程带孩子来“寻根”。“他们写的不只是字,更是对文化的认同。”

授人以渔:笔墨中的传承之道

“教书法,我不搞速成。”李宾邕的培训班有个“怪规矩”:前三个月只练“横竖撇捺”,不许写字。“地基不打牢,楼再高也是歪的。”他要求学生观察屋檐线条、风吹草动,甚至用毛笔描摹自己的倒影。“字要有生命力,得先学会看世界。” 

对于老年学员,他更强调“养心”而非“竞技”。“有位奶奶总抱怨写不好,我让她把字当‘散步’,不求快,只管享受过程。后来她的作品反而松灵动人。”李宾邕认为,书法的真谛不在奖项,而在“一笔一画里的从容”。

余墨尚温:翰墨余生的愿景

谈及未来,李宾邕眼中有光:“我想带学生去街头写春联、进乡村刻碑文,让书法回到生活里。”去年他发起“墨香助童”计划,将卖字所得用于山区小学书法启蒙。“孩子们摸到宣纸时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他亦盼年轻人能重拾书写的乐趣。“现在键盘敲得快,但手写的温度替代不了。”李宾邕轻轻摩挲着案头用了二十年的端砚,“只要有人愿意听,我愿讲到说不动为止——毕竟,这墨水里泡着的,是我的人生啊。”

窗外暮色渐浓,他起身续上一杯清茶,又铺开一张新宣纸。笔锋触纸的刹那,沙沙声如春蚕食叶,仿佛半生时光在此刻静静流淌。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4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