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间遗忘的那些晚清文人画家

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有一批晚清画家,他们都曾经心中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或遗失、或散落各地、或流失海外等等。他们就像是一颗颗被深埋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等待合适的时机被后人发掘,并重新发出新的艺术光芒。恰好,世人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他们,并如获至宝,于是便会重新赋予这些艺术家们和他们的作品该有的历史价值和新的艺术价值。时间终将会证明一切,真正的艺术瑰宝,无论被掩埋多久,都不会被磨灭,终会被后人发掘和珍视 。
李冠卿(1811——11905),字文华,晚清时期画家。出生于官宦家庭,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晚年活跃在顺天府(今北京)。李冠卿的作品风格沿袭了清代宫廷画家张若澄的画风,对用墨的浓、淡、干、湿把握非常到位。李冠卿最善画的是喜上眉梢、松鹤延年图等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素材。
果高生(1829——1899),原名果尔吉·宏道,满族。皇亲贵戚,清末时期画家。曾短暂跟随晚清著名画家张程九学习绘画。果高生主要画山水,尤其到了晚年,绘画风格基本定格在写意山水。山水画的概念我们都很清楚,而什么是写意山水画很多人并不清楚,所谓写意山水画通常是指用粗放、简练的笔法描绘大自然,用情感的融入和笔墨的美感表现出更深的画意。由于创作写意画对作者的文化内涵、笔墨功夫和造境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果高生便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意山水绘画风格示人的画家。
叶嗣淇,号竹轩,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举人,也是一名清末时期画家。擅画山水,尤其是写意山水。在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写意山水画,之后写意山水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叶嗣淇采用了书法用笔入画,力透纸背,线条古拙。简淡的线条与浓重的墨块融为一体,疏密错落有致,浓淡干湿相宜。简单几笔便呈现出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丛树层层积叠的深远意境。叶嗣淇的艺术造诣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民国期间,其后人还出了几位丹青妙手。
柳所,字暮春,晚清时期画家,曾游历日本。柳所最擅长的是传统水墨山水画,他具有非常出色的对墨的把握能力和造境能力。其水墨山水画作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古意浓浓。一下笔,性灵、修养、才情尽在其中。在柳所笔下,正所谓“春则树林隐隐,夏则近水幽亭,秋则水天一色,冬则冻云暗淡”。
杨毓春,字琴溪山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晚清时期画家。他善于运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使远景和近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并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其画中山色柔美多情,若隐若现,向人们传递着自由灵秀的意境和孤独寂寞的情愫。性格淡泊名利,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可以说他的画作完全符合其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
任矩曾,字柖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晚清时期画家。任矩曾从小生长在农村,所以他通过绘画作品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耕、收获、日常生活、花鸟鱼虫等景物,表达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作品画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蓬勃的生机,他的画作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对土地深情的礼赞。
任文甲,字永叔,清道光年间(1828年)举人。酷爱绘画,善画人物、花鸟。任文甲尤其在花鸟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其作品简练、精致,寓意丰富,而且注重生机盎然,展现动态美感。在精神内涵上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为推动当时人物、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潘士峨,字长德,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官朝成县教谕。擅画山水。自幼爱好绘画。其父见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四处带领儿子学习绘画。晚年的潘士峨回国后结交了很多的画家,更加痴迷于绘画艺术,艺术修养也得以精进。潘士峨存世的作品很少,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周世民,字文昌,晚清大臣,曾官至翰林院编修。因为周世民是通过特科考试进入翰林院,也被称为“野翰林”。其自幼生长在书香世家,受家庭环境熏陶,酷爱书画,尤其擅长山水画创作,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
周世民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尤其在画面构思上有着自己特有的格局和意境,而且通常寓意美好。晚年的周世民更是痴迷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