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丝牵起古今韵:青年实践中的非遗工艺与现代智造
指导老师:姜婧姮、许庆林 通讯员:刘津燚
7月4日,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市湘潭县暑期社会实践团踏入湘潭县乡村,在藕粉工厂的蒸汽氤氲与齐白石故居的墨香中,触摸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交织的时代肌理。当胡彬先生将滚水注入白瓷碗,看藕粉瞬间凝成银丝缠绕的琥珀色藕糊时,那道升腾的香气里,正飘荡着千年手削工艺与智能生产线的对话密码。
在白石农夫工厂,古法工序的木盆与不锈钢杀菌釜形成奇妙共振。非遗传承人演示的手削工艺需历经洗藕、磨浆、吊浆等繁复流程,竹刀在藕段上划出的每一道弧线,都凝结着祖辈对食材的敬畏。而隔壁车间的智能温控系统,正以0.1℃的精度把控着淀粉糊化过程——这种“竹刀+芯片”的共生模式,让传统藕粉的保质期从30天延长至180天。

在齐白石故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留白技法与工厂里藕粉的拉丝形态形成跨时空呼应。大师“为万虫写照”的创作理念,恰似匠人对藕丝纹理的极致追求。有学子忽然领悟:胡彬在坚守手削工艺核心的同时引入冷链技术,与大师“衰年变法”的艺术追求何其相似。

(图为齐白石故居)
农家院落的调研则揭开更鲜活的传承图景。这种传统技艺认知断层,恰如工厂里传统晾晒场与无菌车间的并立——当智能分拣机筛选藕段时,那些被机器判定“形状不规则”的原料,恰恰是老匠人眼中最富藕香的部分。

返程时,成员刘津燚感慨道:“胡总冲泡藕粉时,滚水冲开的不只是淀粉分子,更是非遗基因与现代科技的化学键。”那碗凝结着古法工序的藕糊,表面浮着传统手削的细腻气泡,底部却沉淀着杀菌工艺的安全保障。就像齐白石画中那只跃出纸面的青蛙,既带着稻田泥土的湿润,又透着水墨留白的现代审美——这或许就是乡土中国给青年的启示: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藕丝,在时代的滚水里,始终能拉出绵密的银丝。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5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