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小看公园里的“空竹”
对于“空竹”的认知是在哪里?我想第一站一定是公园,而且绝大多数人,一定都是在公园看到玩空竹,有的玩的很好的,我们会发出赞叹之声,有的可能我们也只是随意一扫。殊不知这项运动,在2006年被纳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陀螺我们也再熟悉不过了,没想到它和空竹也有这如此深厚的渊源。
对于空竹的起源有着很大的争议,但这个并不影响它的广发应用,以及出现在文人雅士的文章中。曹植《空竹赋》向我们展示的是空竹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而在明清时候,则更为普及,明代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描述了空竹的制作和玩法,清人李虹若在《朝市丛载》中说:“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还说:“狗熊傀儡互喧闹,汗粉淋漓跑旱船,抖起空竹入云表,千人仰面站沟沿。”。此外,抖空竹也成了摊贩商人招揽生意的手段。孙殿起《琉璃厂小志》中说:“空竹亦名空钟,能抖出种种花样,摆摊人均擅此技,借此以广招徕。”抖空竹也得到宫中女子的欢迎。清无名氏有一首《玩空竹》的诗也写道:“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于京师,新年,王孙、贵姬擅长者皆为之。宫中妃嫔亦多好焉。舞式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
今天的空竹已经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反响,也有很多国际赛事,这对于空竹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而作用。而民间空竹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非遗项目,也走进了校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