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舍弃印象笔记
从2012年初开始,就使用印象笔记进行一些信息记录。记得最开始都是全球统一的Evernote,后面国内版的改为了印象笔记。前段时间间隔了一段时间,最近又开始重新使用,但是使用中发现没有以前那么好用了,所以开始慢慢的舍弃,转用其他平台。
1、系统开始变得臃肿,页面不再简洁
自己使用笔记软件的主要功能就是写日记,做一些工作和学习记录而已,需求简单,所以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功能,而且界面约简洁越好,这样不会影响写作。但是印象笔记却变得越聊越臃肿,添加了一些社区、模板、AI等各种功能。对自己而言,印象笔记变得越来越慢,也有点过于杂乱,就不太喜欢了。
尤其是搞了一个不知道什么作用的空间功能,操作繁琐,都不知道设计这个模块的初衷是什么。
2、收费
因为自己用的功能简单,也不需要同步功能,所以感觉每天就一两百字的日记,还要进行收费,所以有点接受不了。但是如果不交费的话,免费版单笔记限制50m,每月限制1g流量。其实1g流量应该还好,一般不会超过。但是因为写日记,所以会在当天笔记里面增加一些图片或视频的,尤其是一些大点的视频,难免就会超过50m。而且经常会写晨间日记,会习惯把过同一日期的内容记在一个文档里面,因为写了好几年了,所以现在很多日记里面都是累计了几年的图片或视频,大小就明显超过了。那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继续用,就会超过限制,即使是记纯文字。这个就感觉有点不划算。
3、表格不好用
最吐槽的就是表格功能,晨间日记模板会使用九宫格,所以就会用表格进行信息分割。
但是这个表格并不能像Excel表格一样能够方便的放大、缩小,总感觉有点僵硬,即使表格内有很少的一点内容,表格也会变得很大,特别占地方。
4、最多只能2层文件架构
现在印象笔记只能设置1个笔记本组,然后里面设置笔记本,再往下设置笔记。但是继续往下的话,就不能再设置了。有时候想要再深一层,就没法实现了,而且想要把笔记本组合并的话,也无法操作。
本来想要设置一个知识库,但是2层架构不够用,就把知识库的设置想法取消了。
5、无法呈现互相关联和引用关系
现在很多笔记软件常见的引用和呈现的功能,印象笔记还是没有。因为工作的笔记会相互串联,没有这个功能就不方便了。
打算不用印象笔记,开始使用飞书,但是用了10天左右,发现NAS本地部署的思源笔记也挺不错,现在逐渐往思源转。
最近使用飞书,感觉比较好用的几个点:
1、多层嵌套,并且能够自动更新子文档清单
这个子文档清单太令自己喜欢了,前一年就想搞一个法律法规库,想要在子页面嵌入具体内容,然后能够在上一层生成清单。这个功能就能够轻松解决生成清单的功能。但是只能生成一层清单,相比较而言,思源可以生成2层甚至3层清单,功能更好一些。
2、轻松引用模板
因为每天早上写晨间日记,所以每天早上都要复制一个模板。以前用印象笔记需要每次复制,比较麻烦。但是用飞书只要新建的时候选择我的模板就可以了,用思源也直接选择/模板 也可以,都很方便。
3、存储的容量
飞书可以无限量同步,最大100g。虽然也有容量上限,但是相对而言一般的文字记录很难达到100g。然而如果添加图片和视频等记录,估计也会用不了几年就到100g了,所以为了以后再做笔记迁移,所以就开始转向思源。毕竟自己的NAS容量是无限的。
4、文档的可转移性
印象笔记很早以前可以导出,并且能够导入其他文档里面,但是后面就变成了专用格式,也就是说无法导出,无法进行笔记迁移了,总有不安全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开始选择思源的原因,虽然再换其他笔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最起码属于开源性质,能够导出md,能够导入其他很多同类的开源笔记。
5、为什么选择思源,而不是obsidian?
一方面思源是在线的,只要有电脑和网络,无论在哪都能写文档;obsidian更多属于本机存档;另一方面是插入图片的操作,思源可以调整大小,但是obsidian却感觉比较难调整。
感觉大概有三四年没有写文章了,现在写起来生硬、啰嗦,感觉以后还是要经常写,多锻炼才能慢慢回到以前的常态水平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02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