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在《水浒传》与《金瓶梅》中人物形象的异同比较

对潘金莲这个人物的认知,抑或不少人想到的还是《水浒传》中的那个风流、淫荡、不守妇道,最后惨死于武松刀下的扁平人物形象,然而在《金瓶梅》中远不如此,更为复杂多变,也更接近真实的人性。

一、相同点

两部作品均以“淫妇”为核心标签塑造潘金莲:因不甘婚姻(嫁给武大郎)、受西门庆引诱,最终与西门庆勾结毒杀武大郎,被武松复仇杀死。这一主线情节是两部作品对潘金莲形象的共同框架。

二、不同点

出身背景:从“简单交代”到“详细铺垫”

《水浒传》:仅简要提及潘金莲是“大户人家使女”,因拒绝大户纠缠被报复,嫁与武大郎。

《金瓶梅》:补充了更复杂的成长经历——潘金莲本是南门外裁缝之女,9岁被卖至王招宣府学弹唱、识字,15岁转卖给张大户,被收用后遭主家婆不容,最终嫁与武大郎。这段经历强化了她“被命运摆弄”的悲剧底色,也为她后续的放荡性格埋下伏笔。

性格特点:从“单一脸谱化”到“复杂人性化”

《水浒传》:性格单一且符号化,主要表现为“淫荡”与“狠毒”。前期因婚姻不满“招蜂引蝶”,后期与西门庆勾结毒杀武大郎,最终被武松杀死。其行为缺乏深层动机,更多是为了衬托武松的英雄形象。

《金瓶梅》:性格立体且多面,融合了“聪明”“嫉妒”“争强好胜”“放荡”等多种特质。她不仅善于利用美貌争宠(如在西门府与李瓶儿、孟玉楼斗法),还表现出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如主动勾引武松、与西门庆私通);同时,她的狠毒也更具复杂性(如设计害死李瓶儿的儿子、逼死宋惠莲),行为背后有“对现实反抗”的动机。

人物定位:从“配角”到“主角”

《水浒传》:潘金莲是次要反派角色,主要服务于武松的英雄叙事。出现她的故事篇幅短小,其作用是突出武松的正义与重情义。

《金瓶梅》:潘金莲是核心主角之一,贯穿全书。她的命运,从嫁入西门府、争宠、杀人、被逐、被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其行为与选择直接影响西门府及其他人物的命运。

作者态度:从“批判”到“同情”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潘金莲持批判态度,未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仅强调她的“淫荡”与“狠毒”,将其塑造为道德反面典型。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对潘金莲持同情态度。通过《山坡羊》等曲子,批判了“佳人才子难相配”的社会现实,如:“他乌鸦怎配鸾凤对”“粪土上长出灵芝”,暗示潘金莲的不幸源于命运的不公,如:多次被卖、婚姻不幸,而非单纯的道德败坏。

结局描写:从“简单复仇”到“复杂人性展现”

《水浒传》:潘金莲的结局是被武松杀死,过程简单直接(武松“扯开胸脯衣裳”,象征对其“淫妇”身份的彻底否定),突出武松的复仇决心。

《金瓶梅》:潘金莲的结局更复杂:西门庆死后,她因与陈经济私通被吴月娘赶出家门,寄居王婆家,最终被武松骗去杀死。作者通过“摊开胸脯”的细节(而非“扯开”),暗示武松的仇恨中夹杂着对潘金莲“人性挣扎”的无奈,强化了悲剧色彩。

结语

在两部作品中,年轻貌美的潘金莲皆死于武松刀下,在《水浒传》中是“罪有应得”,潘金莲是符号化的“淫妇”,服务于英雄叙事;在《金瓶梅》中“不得不死”,潘金莲则是人性化的“悲剧女性”,通过复杂的性格、详细的背景与多面的行为,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人性的挣扎。这种差异反映了明代后期世情小说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传统道德批判的突破,影响了《红楼梦》以“人”为核心的创作理念。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05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