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德为炬,照亮育人之路——《弘扬新时代师德师风》学习感悟

文/陈小静

聆听周中之教授《弘扬新时代师德师风》主题讲座,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精神洗礼。讲座从时代背景到实践路径,系统阐释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义,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与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一、立足时代坐标,读懂师德建设的深层意义

周教授开篇便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语境中,这一视角令人警醒。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打压倒逼我国加速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教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师德师风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的“刚需”。正如讲座所言,国家发展“日日有新突破,但仍需不断提高”,这既指向各领域建设的与时俱进,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坚实支撑——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自身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唯有师德高尚者,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揭示教师劳动特性,把握师德修养的内在逻辑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修养的不可替代性。讲座中关于“教育劳动特点”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师德为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育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他们如同待雕琢的璞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影响其人生轨迹的“刻刀”。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怀有高度责任心,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长。而教师的劳动手段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在于“人格的碰撞”——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模仿,往往超越课堂内容本身。从古至今,那些被铭记的教育家,无一不是以高尚人格成为学生的“精神灯塔”。

更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劳动的“无界性”:课堂之外的言传身教、深夜灯下的备课批改、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持续关注……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的付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自觉性与进取心。正如周教授所强调的,教师的职业价值不仅在于“教知识”,更在于以主动担当的姿态,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三、践行职业规范,筑牢育人根基

周教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为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热爱教师职业”并非一句空话,它要求我们理性看待职业的“苦与乐”——当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收到成长的反馈时,那些备课的疲惫、日常管理的琐碎,都化为了职业幸福感的注脚。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更是师德的核心。教师既要做“经师”,传授知识精准扎实;更要做“人师”,用真诚与尊重走进学生内心。“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在今天依然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沟通,唯有真心关爱、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教育真正触及灵魂。

而“团结合作”的要求,更是强调教师职业成长的群体性与共通性——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唯有互通有无、在育人实践中协同发力,才能汇聚智慧、补齐短板,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提升。周教授提出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的转变,不仅是人际关系的调适,更是教育合力的凝聚。教师间的分工协作、教研探讨、经验分享,最终都会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四、弘扬教育家精神,追求教育更高境界

讲座最后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师德修养指明了升华方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提醒我们始终将个人教育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我们以严格的自律成为学生的榜样;“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呼唤我们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激励我们在教育路上永不止步,以专业成长支撑起更高质量的教育。

这场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师德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教条,而是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以师德为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这既是责任,更是荣光。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1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