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非遗——茯苓培植加工、岳西高腔、桑皮纸

茯苓培植加工

茯苓为常用中药,系安徽四大名药之一。岳西县是全国六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产量约占全国茯苓产量1/5,是全国重要的茯苓生产和集散地。

岳西茯苓洁白如玉,切片晒干后,日照透明,纹络层层,犹如隐隐约约的云彩。馨香独特,坚韧,易保管。

培植茯苓,我们俗话叫“告香”——告,培植意。香,指香料,即松树,准确的说,指干松树段(去皮,不是全去皮,间留一条条)。

早年我告过香,从培植、收获、加工、销售等,都有基本了解,不妨大致来说一说。

首先备料,上山砍松树,锯段,去皮,自然晒干。一般是冬天备料,来年四五月开始培植。备地,因地制宜,上好的沙土地或荒坡地均可,多有开荒山就山做香场的。

大约20斤一窖,每窖配一份菌种。早先有玻璃瓶装的菌种,内装松木棒为主要培料,现多为袋装,内装麦袱等培料。切开或撕开,与松料截面紧贴,覆土即可。起沟,香场宜旱不宜涝。

为了提早收获上市,也为了保证产量,在下场后一个月左右,菌丝长通头(从料一头生长到另一头,料身长满绒白菌丝)时进行“跌子”(俗话,即把尾苓切小块,贴于料尾,助于菌块形成及生长、增大)。不跌子也可以,收获周期长。

一般处暑后,开始有新鲜茯苓上市。从香场挖出来的茯苓菌块,俗称“潮苓”。可以卖潮苓,也可以加工为初成品再卖。早先加工多切片,得请专门切茯苓的师傅。若量小,自家切丁卖,或直接卖潮苓。

告香在我们这比较普遍。早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告一点,多少不一,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一份收入。

爷爷在世时,是切茯苓刀工过硬的能手,家乡四方都请他,记得远到过贵州湖南,可惜那时不懂事,少知详情。所以,我对茯苓培植加工有着特别的感情。茯苓的香味也很好闻,提神益胃,闻见它,内心欢喜。

茯苓培植加工成为县非遗,顺理成章。

茯苓培植及加工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属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全国的第一代声腔——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入岳西已有三百多年。

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协管弦,风格独特。它对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有突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2006年5月,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岳西成立了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专注对高腔非遗的文化挖掘和发扬。2019年11月,岳西高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使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获得“岳西高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岳西高腔(传承基地——县原剧团)

桑皮纸

桑皮纸起源于汉代,以桑树皮为原料,故称桑皮纸。明清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以桑皮纸作为书页,其外表美观,手感好。古时,一直是书画装裱高级用纸,另外,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也广泛应用。

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不腐不蠹。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其耐折度高达9000多次,是人民币用纸的三倍。

2015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岳西桑皮纸”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那次去毛尖山,本想访桑皮纸制作传承人,一不遇,第二次电话无人接听,致无缘亲见。

桑皮纸(后二图来自网络,其余均实拍)(2025.4-7月)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28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