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为什么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笔记整理
本章的认知原则:我们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理解新事物,多数只是都是具体知识。
理解并不是用旧知重构新知 。 抽象概念难,是因为旧知多为具体经验;理解只能先“挂”在已知例子上,再慢慢拓展。
深层结构需要时间+多情境
浅层理解先出现,深层理解要靠“同一概念在多种表面不同的情境中被处理”。
迁移≠自动发生

  • 除非学生在足够多的新情境中反复“重新提取”这一概念,否则迁移极不可靠。
    教学陷阱
  • 指望拉丁语、编程、象棋等“训练思维”自动迁移已被反复证伪。
  • 课堂如果只测事实,就会暗示“表层即可”。

课堂启示
A. 少承诺,多聚焦
– 不夸口“学了这个就能一通百通”;想让学生会科学论证,就直接教科学论证。
B. “例子工厂”+比较任务
– 同一抽象概念至少给出3-4个表面差异大、深层结构同质的例子。
– 让学生用表格、思维导图等主动比较。 提示他们关注功能关系,而非表面特征(如“都有男/女”)。
C. 让“深层”可见
– 问题设计:70%事实性+30%“如果……会怎样”“为什么必须这样”类问题。
– 作业、测验必须包含迁移情境(新案例、新数据、新文本)。
D. 接纳“浅”是过程
– 公开告诉学生:第一次接触只能“浅”,但我们会螺旋式回来加深。
– 跨年组教研:把同一概念的后续例子、任务写进“知识地图”,共享给下一任教师。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4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