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别让形式主义压垮了讲台

1.频繁检查与过度留痕——“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第斯多惠),可层层检查只盯着纸面痕迹,让教学沦为“拍照打卡”的表演,哪还有精力唤醒学生心灵?

2.非教学工作过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教师本该专注课堂,却被巡河、劝导等琐事缠身,正如歇后语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丢了教书育人的根本。

3.低效会议泛滥——“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可空洞冗长的会议霸占教师时间,正如“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本可一纸通知解决的事,偏要耗在废话里,哪有精力尊重学生的成长节奏?

4.形式化教研与培训——“好的教学是师生间的对话”(雅斯贝尔斯),可教研时互相吹捧、培训时空谈理论,恰似“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既无思维碰撞,也难落地课堂,辜负了教研的初心。

5.课题研究与教案形式化——“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叶芝),为评职称做假课题、让经验教师手抄重复教案,如同“穿新鞋走老路”,火没点燃,反倒浇灭了教学热情。

6.新闻宣传与仪式内卷——“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杜威),可摆拍宣传、攀比仪式,恰如“买椟还珠”,丢了日常管理的实在,只捡了表面光鲜,哪顾得上学生真实的生长?

7.盲目追模式与推门听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硬套脱离实际的模式、搞突袭式听课,好比“削足适履”,既打乱了课堂节奏,也磨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8.集体备课低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可集体备课成了“走过场”,时间难协调、设计一刀切,恰似“三个和尚没水喝”,空有集体之名,难聚智慧之力。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5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