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唯一的近距离互动——王敏幹回忆1998年拍摄白鱀豚水下影像

1998年,王敏幹在武汉拍摄的白鱀豚淇淇的水下影像。

本文约4100字,阅读约9分钟

海潮天下小编:王教授,能不能请您谈谈1998年拍摄白鱀豚“淇淇”这段视频的背景?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去拍摄的?

王敏幹教授:我是在1981年还在英国伦敦生活的时候,在一家中文书店里第一次知道“淇淇”的。当时我在一本《中国画报》上看到它的故事——一头罕见的中华白鱀豚,在长江被渔民误伤后,被送到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得到研究人员救助、保护起来了。我立刻买下那本杂志,后来也一直留在身边。后来到了1996年,我去武汉时去拜访 刘仁俊馆长和认识了王丁博士,后来我把那本杂志赠送给白鱀豚馆,里面详细记录了“淇淇”被救助的整个经过。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和从事白鱀豚保护工作的一线科学家交流。我一直对鲸豚类动物有感情,“淇淇”作为唯一一头长期被人类照护的中国白鱀豚,让我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情愫、冥冥之中的连接。

我一直对鲸豚类动物很有感情,尤其是像白鱀豚这样稀有的淡水物种。1996年那次去武汉,我还专门拜访了当时水生所的所长刘仁俊先生,我们聊了很多关于白鱀豚的情况,也就是那次我认识了王丁教授。1998年,我又因为参加一次联合国的会议去了武汉。当时我带了水下拍摄设备,本来就是希望能有机会拍到白鱀豚的影像。会议结束后,王丁带我去了白鱀豚馆,我向他提出是否可以下水拍摄“淇淇”,他同意了。

我是一个水下摄影爱好者,80年代以来积累了不少前期潜水经验,长期拍摄各类水生生物的影像,自然会特别对像白鱀豚这样极为稀有的动物格外关注。其实我拍摄淇淇当时其实没什么宏大的目标,就是想留下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水下影像。白鱀豚本来就是极其稀有的淡水鲸类,“淇淇”又是唯一一头长期人工饲养下存活的个体。那是1998年4月9日,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我下水拍摄了它大约30分钟。

▲上图:与白鱀豚淇淇共处一池。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非常幸运地,我得到了王丁教授的支持。于是我就下水了,虽然水很冷,但我尽量保持不动,坐了半个小时,等“淇淇”慢慢适应了我的存在,才靠近我。

那段水下录像对研究白鱀豚的行为非常有价值,这正是我当初拍摄淇淇的初衷。我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下它在水中的自然反应和互动方式,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行为学资料。毕竟,在当时,这是我们唯一有机会近距离、系统性观察白鱀豚个体行为的途径。能够留下这样一段影像,是我的责任也是一种幸运。

海潮天下小编:您为什么关注这个物种呢?

王敏幹教授:白鱀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淡水鲸类,其记载可追溯至两千年前我国首部词典《尔雅》(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书中以“鱀”为名记录其特征,晋代郭璞的《尔雅注疏》更对其形态、习性有详细描述,与现代科学认知高度的吻合。它是全球仅存于中国的一个特有的淡水豚物种,它的分布范围严格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如洞庭湖、鄱阳湖)和钱塘江下游,是中国独有的淡水鲸类。

从生态适应来看,白鱀豚的适应能力较弱,对水质、水位、水流速度等环境因素极为敏感。其声呐系统易受干扰,繁殖率极低(每两年仅产一仔),基因组中与回声定位相关的基因虽经历适应性进化,但视觉、嗅觉相关基因显著退化,反映出对特定长江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从演化角度而言,白鱀豚是属于相当古老的物种。在广西桂平郁江岸(西江支流)曾出土2000万年前的似淡水豚下颚骨化石(原白鱀豚的化石),它的形态跟现代的白鱀豚是很相似的,表明这类物种的形态演化速率极低。正因其适应范围狭窄,一旦生态环境改变,所受影响便尤为直接。

过去几十年,随着航运、污染、水坝建设等人类活动不断增加,长江的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白暨豚数量因此不断下降,最后甚至到了难以找到种群的程度。从生态学角度讲,它是一个“指标物种”,如果它无法维持种群,那说明整个长江生态系统都出了问题。

我个人非常钦佩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长期做的这项工作。他们对“淇淇”的照料是非常专业和系统的,不是简单地把它养着,而是尽可能地模拟它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声纳行为、健康监测等等。在研究方面,无论是行为学、生理参数还是疾病防治,水生所都积累了很系统的数据资料。这些研究不光是为了解白鱀豚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淡水鲸类保护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经验。说实话,他们能坚持几十年,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这个物种已经很难被大众看到的情况下,还不放弃任何可能性的契机、持续科研投入,这是很值得肯定的。

▲上图:白鱀豚淇淇。©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潮天下小编:您当时用的是什么摄影设备?

王敏幹教授:我使用的是一台索尼Hi8摄像机,配备了希捷金属防水外壳,外壳上装有广角穹顶镜头。这样一来,既能近距离拍摄白鱀豚,当“淇淇”游近时,也能完整收录它的全身。广角镜头拍出的画面比标准镜头更清晰,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将影像从录像带转成DVD再导入电脑,画面依旧清晰如初。

▲上图:白鱀豚淇淇。©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潮天下小编:您说在水下待了30分钟,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视频只有3分钟,为什么有效影像这么短呢?

王敏幹教授:是的,实际上可用素材就那么长。那天水温比较低,我整个人坐在池中的平台上的时间不短,设备当时也不如现在先进。起初,“淇淇”是非常谨慎的,一直待在水池的另一侧, 我是看不清楚的。我没敢贸然靠近,就静静坐在池边的台阶,一动不动的坐着一只手拿着摄录机在水下向池中,偶然要站起看淇淇的位置。

过了十几分钟,它用眼睛和声纳打量我和摄录机,慢慢绕着水池游动,逐渐靠近我,左右摆动下颚 —— 这是通过声纳回收器官让淇淇用声音 “看” 到我和防水箱内正在录影的摄录机。最后发现没有威胁,它胆子开始大起来,还主动过来用吻部轻轻触碰我的手和摄录机。

当我的手和淇淇光滑、且常带有微笑一样的面部接触时,我既感觉到它坚实的肌肉,也感觉到它身体微微颤动,或许是对接触到另一生物的反应。而那强有力且灵活的长吻好奇地在我手和水下摄录机之间边探寻边摆动,那一刻我特别清楚地意识到,它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对人冷漠,只是孤独太久了。

它多次好奇地用长吻触及广角镜,可能在镜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感觉好像有另一条白鱀豚在那小箱内。很多画面因为它游出镜头范围、或距离太远影像不清,都没法用,最后就剪成了3分钟精彩的片段。

▲上图:白鱀豚淇淇。©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潮天下小编:您刚提到“孤独太久了”,当时“淇淇”已经生活在人工池中近20年,您怎么看它的状态?

王敏幹教授:“淇淇”那年已经将近24岁了,按淡水豚的标准,这属于老年了。你可以看到它的牙齿,已经有不少严重磨损。这是淡水环境长期咀嚼泥沙造成的。即便是生活在海里的中华白海豚,也很少活到四十岁。对“淇淇”来说,它的一生,是以一种科学样本的身份存在的。我们从它身上获取了很多第一手数据——声学、生理、行为学……但它始终是孤独的,没有同类、也没有自然水域。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秦始皇曾令连弩射鲸?古籍中的“吞舟巨兽”今何在?……王敏幹访谈:中国鲸类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王敏幹接受凤凰卫视《风云对话》主持人朱梓橦专访,解析全球海洋保护挑战

王敏幹:广西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议书(1998)

海潮天下小编:王教授,我们在资料中看到,您1998年拍摄的这段白鱀豚“淇淇”的水下活动视频,被称为“唯一一段”完整记录其水下游动的影像。我听到这种描述时,其实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1998年这个年代,是不是当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拍摄设备了?好奇问一下,为什么当时没有更多类似的影像留下?或者说,为什么这段视频至今仍然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记录呢?

王敏幹教授:如今,已无人能拍摄白鱀豚的水下影像,这种动物在当年已然灭绝。在中国,当时懂水下摄影及器材的人本就极少,了解长江中白鱀豚的科学家更是寥寥无几。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唯有研究豚类的学者以及照料过“淇淇”的人,才对其有所认知。白鱀豚常被误认成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正因如此,1996年我撰写了《中华白海豚》一书,就是想让大众明白白鱀豚和中华白海豚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同时也介绍了江豚。

在那之前,水下拍摄并不是保护和研究的重点。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它的行为、生理、声纳系统这些方面,拍摄多是以记录实验为主,很少有人真的下水去拍它在水下自然游动的状态。而那次拍摄,其实是一个很少有的机会拍摄珍稀水生生物比熊猫更珍贵我国独有物种,对一个水下摄影学者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所以我去武汉前有凖备带水下录影机。

我下水的时间也不长,约半个小时,水温低,淇淇一开始还挺警觉保持距离,后来适应了我的存在后慢慢才接近我、放松下来。最后它用吻部感受我的手和我水下相机镜头。

从后来看的角度,这段视频确实成了唯一可用来研究白暨豚的水下活动影像。我当时也没想到,它会成为对这个物种最后的视觉记忆之一。后台用此视频分析淇淇的水中活动行为和呼吸频率。现在想想,这不仅是一段纪录历史的影像,更是一种提醒要保护好其他生活在长江、和其他水域的珍稀水生生物。

▲上图:《中華白海豚,江豚及長江白鱀豚》(1997),王敏幹著,香港政府刊物註冊登記國際書號 ISBN 962-85019-5-X

海潮天下小编:那段水下的“亲密接触”,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敏幹教授:坦率地讲,那次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白鱀豚真正“水下互动”。我记得它贴近我的时候,那种目光非常平静、甚至有点探询的感觉。它是哺乳动物,有智慧,有记忆。我相信,它知道我不是威胁。那种接触,说是科学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后来“淇淇”在2002年去世了,我就再也没见过白鱀豚活着的样子。那段视频,也就成了我们所拥有的、最后的影像之一。

海潮天下小编:回顾来看,您觉得这段记录对于公众和科研的意义在哪里?

王敏幹教授:它提醒了我们:一个物种的消失不是突然的,而是有预兆的——数量骤减、栖息地退化、再无繁殖希望。“淇淇”是幸存者,也是在警示我们——如果不保护,不行动,再珍贵的物种也只能存在于影像和记忆中了。让大家一同保护其他长江水中珍贵生物江豚,杨子鳄,胭脂鱼,鲟鱼等。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6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