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知往事:《山海经》开篇第一兽的体面

《山海经》开卷第一山系“䧿山”之首,叫招摇山。山上金玉生辉,桂木成林,吃了祝馀草不饿,佩着迷穀花不迷路。在这片丰饶奇异的地方,头一个登场的异兽,名叫狌狌。它既不是九尾妖狐,也不是人面鱼身,只是一只“样子像长尾猿,长着白耳朵,既能趴着走也能像人一样站着走”的灵长类——在满篇“长得像猪却有张人脸”、“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的怪诞形象里,狌狌的白耳朵和直立行走的姿态,倒显出几分难得的体面。
在《山海经》的千奇百怪里,狌狌算是个温和派。《南山经》说它像猿猴却生着白耳朵,能爬能走;《海内南经》却讲它“像猪却有张人脸”,像是野猪顶着人脑袋;《海内经》又记成“人脸的青色野兽”;《吕氏春秋》偏要描画成“人脸狗身子长尾巴”。这些矛盾的描述,让后人忍不住打趣:莫非是古人喝了狌狌爱喝的烈酒,醉眼朦胧间画的?不过细究起来,白耳灵猴的模样最终占了上风——毕竟传说吃了它的肉能“走得快”,要真长得像野猪,怕是吃了只会脚步蹒跚吧。
狌狌特别的地方,倒不在长相凶恶,而在它有点特别的“本事”。它能知道人的名字和过去的事,偏偏算不准未来,所以《淮南子》才说:“狌狌知往而不知来。”这本事倒像是个偏科的书生,熟读史书却猜不透明天是晴是雨。更有意思的是,《水经注》里说它“善于和人交谈,声音清丽美妙像好女子”,跟人对话竟能让人听得心酸动容。想想看,要是在招摇山下开个茶馆,狌狌温言细语地说起前朝旧事,过路的客人怕是要听得挪不动脚,掏钱如流水。
可惜这灵兽终究逃不过人性的弱点。古书上记载猎人抓狌狌的法子很绝:在路边放好酒和草鞋。狌狌明知是陷阱,先是跳脚大骂猎人祖宗十八代,骂完了却又不肯走。到底抵不过酒香的诱惑,穿上草鞋,开怀痛饮,结果醉倒被擒。这情节活脱脱就是人间贪客的写照——纵有知晓往事的能耐,还是败给了眼下的欲望,正应了它那“知往不知来”的天性。
自从在《山海经》开篇登场,狌狌就在后世的文化里留下了印记。汉代王充在《论衡》里拿它和喜鹊比:“狌狌知往事,喜鹊知未来”;郭璞给《山海经》配图时叹息它“因酒惹祸,自投罗网”;《礼记》更是煞有介事地记载“狌狌能言”,把它抬到近乎神明的地位。就连后羿射杀凶兽窫窳时,《山海经》也特意点明窫窳住的地方“在狌狌(那个知道人名字的狌狌)栖息地的西边”——狌狌俨然成了神话地理的一个坐标点。
遥想招摇山上,那白耳朵的灵兽迎着西海吹来的风,一会儿四脚着地飞奔,一会儿又直起身子慢行。它嚼着祝馀草,看着迷穀花的光芒照亮山野,耳朵听着丽麂水向西流入大海。比起那牛身蛇尾的鯥鱼、九尾四耳的猼訑,这个能聊往事、又贪杯误事的狌狌,反而显出几分带着烟火气的真性情。
《山海经》里异兽万千,独独让狌狌蹲在卷首,或许正因为它在兽形之下,藏着太多人性的影子——白耳灵猴的皮囊里,分明跳动着世人的明与暗。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7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