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

安溪县西坪镇平原村,旧名产地乡。清乾隆丁丑年(1757)《安溪县志》卷三坊乡载:“产地乡,离县一百十里。”现村中有座莲花堂,堂前刻有冠名联:“产出灵泉润海表,地生石鼓镇闽中。”这个旧称产地乡的村子,1935年,一位叫王成文的私塾先生,因发明了茶叶短穗扦插技术,这种技术是当时最先进、流传最广、茶苗成活率最高,且保持母株品性最优良的技术,被写入茶叶史册。产地乡离镇区十九公里,群山连绵起伏,茶园郁郁葱葱,似遗落凡尘的自然村落,其中一个角落叫“仙景头”,沟渠至今还有野生兰花。产地乡出过文武进士,有土楼、教堂等人文景观。

从产地乡到西坪镇,扩大到安溪县,甚至放大到整个福建,原产地的茶叶故事,精彩绝伦。安溪在漫长茶叶发展史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遗迹,民间故事、传说等,不只是藏在故纸堆里,也深藏在民间闾巷中,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安溪,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卓越的生态,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厚的茶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国符号,安溪茶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在海外拓基发展,布局全球,是闽商精神独特的写照。

安溪铁观音故事和这里的气候、物种、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术、闽南人敢拼爱赢的传统息息相关。铁观音神树的传奇,讲究天地人种。原产地决定了这个物种的特异、个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书写了这片土地的辉煌。

单就安溪铁观音发源地就有王魏二说。

先说王说。1964年,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王氏族人在族谱里发现,清雍正间贡生王士让作序的《峣阳乡南岩小引》记:“让(王士让)于乾隆元年(1736)丙辰之春,与诸友会文于南轩之麓。每于夕阳西坠,徘徊南轩之旁,窥山容如画,见层石荒园,茶树一株,异于其他茶种,故移植于南轩之旁,朝夕灌溉,每年繁殖。春初之后,枝叶茂盛,叶似圆形,如齿有锯,黑洁柔光,堪称无匹。摘制成品,其气味芳香,超凡其他茶一等,泡饮之后,令人心旷神怡。辛酉是年(1741),让赴京师,晋谒方望溪相国,携此茶品奉赠方望溪相国,相国转进内廷。蒙皇上召见,垂询峣阳茶史履历,恩赐南岩铁观音一岩,眷遇优良,特以受恩深重,辜负臣节。士让一介书生,召入内阁纂修,钦命博学鸿儒,启国家未有之隆恩。我祖世泽槐荫,敷荣永垂不朽,特以序明。乾隆十二年(1747)八世裔孙士让序。”清乾隆丁丑年《安溪县志》载:“王士让,字尚卿,在坊里人。安贫励志,笃嗜经学,以五经应试,中雍正壬子副车。在三礼馆分修《仪礼》,告成,议叙一等。出判湖广黄州府蕲州事,卒于官,年六十一。著有《六经训解》。”

再说魏说。据传清雍正元年(1723)前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每天清茶三杯供奉观音,观音菩萨托梦于他,因梦寻找在该村打石坑处发现一株茶树,魏荫将此茶树移植铁鼎中,后发现此茶,品质超绝,广为传种。因观音托梦、植于铁鼎,故将其命名为铁观音。1937年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红芽铁观音条目里记有这一传说:“相传五十年前有姓魏名饮者,安溪第四区松林头乡(即今西坪镇松岩村)人,信佛,每早必送清茶一杯上山,侍奉观音,一早忽见山岩之上,有一茶株,日光照射,叶面闪出银光,与普通茶树有异。奇之,移植盆中,加意管理,采叶制炒,香味特浓,遂以压条方法繁殖之,喜为观音所赐,因号之曰铁观音,铁观音以其叶重且厚色深如铁之谓也。”民国林泗水编修的《安溪县志》也有记载。

安溪是乌龙茶的家乡,盛传发明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术的乌龙将军传说。相传安溪西坪镇南岩山上,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喜欢打猎,名叫“阿良”的茶农,因长得黑,闽南语“良”和“龙”又音相近,人们都叫他“乌龙”。一天午后,乌龙背着茶篓在山上采茶,看见一只肥硕的山獐跑进茶园旁边的森林,他举枪瞄准,枪响之后,山獐负伤逃窜,乌龙穷追不舍,茶篓在他背上一路颠簸,直到山獐无力逃脱,被他捕获。天黑了,乌龙连夜宰杀山獐,无暇顾及炒制茶叶。第二天醒来,乌龙想起昨夜茶篓茶叶,连忙前去察看,还未走近茶篓,就闻到一股淡淡芳香,从茶篓方向飘逸出来,近前一看,茶篓茶叶叶沿萎凋失水,呈牵丝样红边,而奇香无比,乌龙赶紧生火炒制,没想到炒制出来的茶叶非比寻常,奇香无比,泡出的茶汤丝滑,不涩口,不带苦味。受此启发,乌龙把采摘回来的茶叶反复摇动,让茶叶萎凋失水而又走水返青,直至消除青草味,茶叶红镶边,经不断探索实践,这种隔夜炒制出来的茶叶,口感更甘甜饱满,芳香扑鼻。乌龙毫无保留地把此项茶叶制作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他去世后,村民们感念他的功绩,在南岩山上建造一座“打猎将军庙”,用檀香木为他塑像,清茶供奉。

安溪还有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的传说。相传安溪县蓝田乡境内朝天山下叫徐良民、徐姣姣的父女相依为命,东海龙王六太子乌龙被贬到朝天山下深潭里,徐姣姣救了乌龙太子的命,乌龙太子为感谢徐姣姣救命之恩,把一颗观音娘娘送他的茶籽,转赠给徐姣姣种植。时逢朝天山下发生大瘟疫,徐姣姣以此茶汤救了当地百姓,后来乌龙太子被东海龙王召回,徐姣姣悲痛万分,以此茶树为伴,直至终老。为感念乌龙太子情义,人们把乌龙太子遗留下的茶种,叫乌龙茶。我家族谱记载以前蓝田乡曾发生瘟疫,时至今日,今厦门同安潘涂一带,每年都到蓝田乡宝云殿割火,据传这一民俗活动,已延续几百年,有几年没有割火,该地发生了瘟疫,遂成了年例。

这些资料记载或动人的民间传说,深入茶乡民心,反映出安溪种茶、制茶、用茶历史的悠久。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或说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术,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安溪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术,一脉相承,千揉万捻,倾注了无数茶人的心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技术,离不开茶人的传承坚守,口传身授,不断发展。

原产地特异的天地人种、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术或技艺,使安溪铁观音出类拔萃,脉脉散发着纯天然的兰花香观音韵。安溪是茶叶大观园,是国家茶叶良种宝库。乌龙茶四大当家花旦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国家级良种奇兰、水仙、肉桂、大叶乌龙、软枝乌龙等茶种,遍布安溪山野。安溪原产地是每个茶人心中的朝圣地。安溪天地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赐之土,有福之地。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8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