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向舞台的合声
周末去看了一场小型的演唱会。
跟过往看过的大型的演唱会还是有很大不同。
小小的舞台,更像是小型话剧或者相声的排练场,舞台没有多余的修饰,背景是一整个单纯的电子屏,灯光也仅仅是起到照明的作用。
歌者有三位,穿着很简单日常,感觉可以在路上随意可见的样子,不过多了很多亲切感。
三位一字排开,各自慵懒地抱着一个吉他。c位是一名男生,自称“i人”,有点社恐。可是当他缓缓地拍着吉他,唱起《乌兰巴托的夜》的时候,你感觉被这个社恐的歌者,哦,不如说是被他的音乐,悠然地带到了夜空下的草原上。
他歌唱的时候,左边的酷酷女生在配合他的歌声,打着看似随意却准确的节奏,右边的甜甜少女轻轻合着声。轻盈的合声,配着潇洒的鼓点,簇拥着深沉的主调,正如他们后边的电子屏上展现的那样,被微风吹动着的轻盈花草,簇拥着遥远的深沉的夜空。
这看似简单却纯粹的一切,简单如他们的穿着和舞台的布置,纯粹如经过小小合声和鼓声点缀的深沉悠扬的主调,这一切,把我们从日常无由来的焦虑和烦恼之中带走了,思绪不自主地随“风”,随着音乐,来到了那深邃夜空下的,可以包容一切的,温暖辽阔的草原。
社恐男孩左手边的女生,是三人之中唯一的艺人,确实发声方法和对节奏的把握度更为专业。专业之余更宝贵的是,你会感觉一个女孩子也能那么有力量感,突然觉得蛮有魅力的。
是啊,女孩子不一定非得总是取悦什么人,依附于什么人,不一定非得总是故意要做出什么温柔的样子。
在她的音乐世界里,她可以用她铿锵有力的节拍,她磁性的声线,潇洒地直接地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可以自己做主去诠释,去努力影响,努力感染别人;可以投入,陶醉,洒脱,不纠结,不瞻前顾后,不特意去照顾他人的情绪。就这么自我,自主,直接,让人感觉很自信,很治愈。
更可贵的是,在某些瞬间,在她潇洒自如地,干脆有力地打节拍的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绽放甚至是燃烧的壮美感,很羡慕这样的瞬间。
另外一个女孩子可能也就20岁上下,声音脆生生的,很甜。像一枚小小的青苹果,或者说是小小的青柠檬一样美好。
那位少女唱歌之前,艺人女生发出了一个提议:大家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向大家的身边的朋友,家人去表达此刻最想说的话,有没有人愿意上台上来?但我觉得她这个提议不是太成功,大家都默默低下了头,一个比一个低。没有一个人愿意,可能大多数国人还是比较低调内敛的吧。
良久,还是无人上台。尴尬之余,那个小女孩儿只好轻轻地唱起了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后来》。声线确实很青涩,你觉得她可能没有那么足够酸涩的经历去诠释这首歌。
情感是一方面,技术上,也有个别音和节奏不太准,不过,声音还是像青柠檬一样美好,这也已经足够。
在这青柠檬的声线中,台下的大家也可能确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想到了各自的仲夏的夜晚,各自的青春与遗憾,不由自主地轻轻地合声,后来就随着旋律的烘托,合声越来越聚集,汇集到舞台上,几乎要淹没了台上的小小的青柠檬,那位少女也察觉到了,声音依然很轻盈自在,给大家充足的表达空间。
本来舞台就小,这个时候听众变成了歌者,歌者同时也是听众,大家的情感好像融为了一体。国人虽然不喜独自当众发言,但是顺其自然的,低调内敛的共鸣,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很美好。
一曲终了,大家意犹未尽。女艺人说能感受到大家的合声飘到台上来,这会给他们表演者一种很治愈的感觉,觉得就是一种宝贵的互动,这跟独自一个人唱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听到这里,突然想起近期刷到的一句话:最好的自我疗愈是悄悄地自己写文,而不是公开发表。最近也小小思考了一下公开发表和自己写文的一些区别。
自己写文,可以及时地把当下的感受记录下来,一是备忘,二是可以简单梳理,自由发挥,想写啥写啥,能够释放情绪,减轻压力,确实可以一定程度疗愈自己。
公开发表,确实有难度,需要考虑不特定多数人的感受,考虑自己的文字可能面对的不特定多数人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出来受众的感受,还有自己的感受。
技术上也确实是需要梳理,梳理一些近期或者一段时间的记录和经历,通过梳理萃取出来一些文字,文字也需要比较完整,比较有逻辑,文字也得基本通顺不能有太多病句,错别字就更不能常有。如果还能做到言之有物,能给不特定的人带来一些思考和感受,那就是更好。
两者不同,但是也都是宝贵的自我梳理和疗愈方式。选择如何表达,顺其自然吧。
不过,写东西可能还是不像唱歌一样,不能够及时感受到飘向舞台的合声,可是那种自我表达,那种对于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渴望,那种对于艺术载体的热爱,还是一样的。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飘向台上合声的一员,这个周末很治愈,很幸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