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无逻辑、生命无意义

《怪猴》是一部改编自斯蒂芬·金1980年短篇小说的恐怖片,由奥兹·珀金斯执导,温子仁监制。影片围绕一对双胞胎兄弟哈尔与比尔展开,他们在父亲遗物中发现一只“打鼓猴子”玩具,只要它敲响鼓槌,就会有人以极其诡异、血腥且荒诞的方式死亡。

主要剧情

- 童年触发诅咒:兄弟俩无意中激活猴子,母亲、保姆、姑父接连惨死,死状惨烈,如“被割草机绞碎”、“动脉瘤爆裂”、“像被踩碎的樱桃派”。

- 兄弟反目:哈尔试图毁掉猴子,比尔则沉迷其力量,两人因母亲之死互相指责,最终分道扬镳。

- 成年后再度聚首:多年后猴子重现,死亡再次席卷,兄弟不得不联手对抗诅咒。

- 荒诞仪式与结局:他们尝试用“舞蹈仪式”封印猴子失败,最终比尔被母亲生前最爱的保龄球砸死,哈尔带着儿子继续逃亡,猴子仍在车上,暗示诅咒未终结。

观后感与主题解读:

1. 血腥与荒诞并存:死亡不是惩罚,而是命运玩笑

影片的死亡场景极其血腥,却充满黑色幽默。例如:

- 鱼叉射穿腹部、肠子被拖出;

- 保龄球从天而降砸死比尔;

- 厨师误斩保姆头颅,镜头却冷静地展示服务员擦盘子。

这些“意外”并非因果报应,而是纯粹的荒诞,强化了“死亡无逻辑、生命无意义”的存在主义主题。

2. 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

猴子不仅是诅咒媒介,更是家庭创伤的具象化:

- 母亲死于猴子引发的意外,成为兄弟间无法弥合的裂痕;

- 比尔沉溺于复仇与掌控,最终被“母亲的遗物”杀死,象征他从未走出童年阴影;

- 哈尔虽幸存,却将猴子传给下一代,暗示创伤无法终结,只会循环。

3. 结局的怪诞与宿命感

影片结尾极具讽刺:

- 比尔刚与弟弟和解,却因一个“毫无意义”的保龄球死亡;

- 哈尔和儿子驾车离去,猴子安静坐在后座,仿佛随时准备再次敲响;

- 最后一个骑马的身影(疑似死神)掠过街头,暗示死亡从未远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等待。

结局的深层含义:

“不是复仇,是必然性。”

导演借角色之口点题:死亡无需理由,正如生活本身。猴子象征无法逃避的厄运,而人类的挣扎——无论是毁掉它、封印它,还是利用它——最终都显得可笑。影片用极端的血腥与荒诞,解构了“因果报应”的安慰剂,留下一个冰冷的启示:面对死亡,人类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是跳一支滑稽的舞,然后继续逃亡。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3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