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丨中国“外卖大战”中没有赢家
图片: Getty Images
2025年7月31日
一碗水煮牛肉面激发了何伟的商机。十年前,这位来自中国富裕的江苏省的企业家开了一家小餐馆专卖这道面食。如今,他已经拥有了100家连锁门店。但对中国数百万家小餐馆和咖啡馆来说,日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过。不仅消费支出持续低迷,运营外卖服务的科技平台们还在展开价格大战,经常将商品价格压到接近零元,迫使像何先生这样的商户为此买单。欢迎来到“外卖大战”的第一线。
一切始于今年2月,中国最大的电商集团之一京东宣布将进军外卖市场。这对外卖行业的龙头——超级应用美团,以及拥有“饿了么”外卖服务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来说,构成了直接威胁。从那时起,这三家公司就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出手——这个市场去年外卖交易额高达1.6万亿元人民币(2230亿美元)。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降价、扩大可配送商品种类以及缩短配送时间,三大平台都希望用户能只使用自家App。阿里巴巴通过提供“即时购买”(如电子产品)反击京东,并承诺1小时内送达。美团也开始销售“即时”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同时承诺绝不迟到。许多咖啡和茶饮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元,甚至免费。
随着价格波动和各种优惠的频繁变动,堆积在餐馆和咖啡馆柜台上的外卖袋也越来越多。有些顾客甚至坐在奶茶店里,点的却是这家店通过外卖平台配送的饮品。商家陷入两难:要么降价抢单,要么被价格更低的商品“边缘化”。何先生表示,自4月以来,堂食收入下降了30%,而外卖收入增长了20%,但外卖利润却下跌了超过20%。他做的工作更多,挣的钱却更少——这在中国被称为“内卷”,即无意义的激烈竞争。
内卷已成为一个鲜明特征。在商品产量超过国内需求的背景下,价格战席卷了无数行业。汽车行业的价格竞争已激烈到制造商难以按时向供应商付款。据高盛银行统计,约80%的工业部门报告称其价格同比下降。
你或许以为,在这价格低廉的黄金时代,消费者是赢家。并非如此。餐馆为节省成本而不断压缩开支。何先生说他仍然坚持保障食材安全,但他怀疑其他人是否会因此使用劣质原料。他不无讽刺地问道:“你三块钱点一份猪肉炒饭,你觉得你能吃到什么?”过去,外卖平台曾多次打击“幽灵厨房”——这些厨房设在肮脏场所,如公共厕所。
而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者的名单很长。随着利润率下降,商家只能依赖销量“以量取胜”。大型咖啡连锁品牌每杯利润微薄,但靠着高周转仍能盈利。小店竞争不过。中型餐馆也并不好过。何先生拿出一张收据,一碗牛肉面加两块饼,原价30元。但顾客用了三折优惠,何先生的店最终只赚了4元左右。扣除平台抽成和运营成本后,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中国的外卖平台公司可能雇用了超过1000万名外卖员,他们就像这场外卖战争中的骑兵。对求职者而言,这场战役确实带来了更多岗位。京东为了推动其外卖业务,招聘了更多骑手。美团称其拥有超过700万名外卖员,自6月以来,因订单激增,骑手平均收入增长了111%。
但这些骑兵也在付出代价。根据北京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在外卖战争开始前,骑手平均每小时赚33.6元。而现在,他们反映每单收入正在下降,要想挣到更多的钱,就必须延长工时。此外,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赶单送货。骑手常因“危险驾驶”被指责,医院数据显示,与他们相关的交通事故正在增加。
甚至连这些科技巨头本身也在亏钱。据说美团每一单只能赚1元钱。分析人士预计,京东的外卖业务今年将亏损330亿元人民币。淘宝的“即时购买”部门今年可能会带来440亿元亏损,2026年或达500亿元。中国券商交银国际已将美团今年的利润预期下调了17%。公众形象也在受损。网友开始借用古代谴责秦朝暴政的词句,只是将“秦朝”换成了美团的名字:“Life under Meituan is suffering。”
这种状况无法持续。最近几周,《价格法》修订草案拟禁止企业基于自身“定价机制”将商品低于成本价销售——这显然是对电商平台通过算法定价行为的间接回应。
不过,这些科技平台通过外卖业务也已成为最大的雇主之一。许多平台骑手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年轻打工者,十年前他们可能在工厂工作。而如今,制造业正迁往成本更低的地方,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不愿进入生产线。因此,尽管遏制“内卷”已被纳入议程,但也十分看重这些岗位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这正是这场战争可能继续燃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