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启动“终极封印术”,评估铀形态转化环境条件

背景与意义

铀矿开采和核能生产带来的放射性污染,一直是环境安全的重大挑战。当含铀废水渗入地下水,这些放射性元素可能随水流迁移,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传统治理方法成本高昂,而科学家发现了一类神奇的“环境清道夫”——细菌。它们能通过吸附、矿化等作用固定铀离子,其中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因广泛存在于铀污染场地而备受关注。

以往研究聚焦于浮游细菌的吸附能力,但自然界中细菌多以生物膜形式存在——像一层粘稠的“微生物地毯”覆盖在岩石或管道表面。生物膜由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构成,内部布满水通道,不仅能抵御重金属毒害,还能通过复杂代谢改变污染物形态。本研究首次揭示: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会启动“终极封印术”:当遭遇铀污染时,它们释放细胞内的磷酸盐,将可溶的铀离子转化为稳定的矿物晶体,从根本上阻断铀的迁移!

论文亮点解读

生物膜 vs 浮游细胞:截然不同的铀固定策略

浮游细胞仅通过表面吸附固定铀(磷酸基/羧基结合),可被环境条件逆转。

生物膜则通过生物矿化永久固定铀:细胞受铀刺激后释放多聚磷酸盐,与铀结合形成类似变钙铀云母(Ca[UO₂]₂[PO₄]₂·10-12H₂O)的稳定矿物。

注:此矿物在自然界可稳定存在数百年

磷酸盐的“双刃剑”作用

实验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磷酸盐极低(12.7 mg/L),但接触铀42小时后,生物膜主动释放磷酸盐至培养液(99.8 mg/L)。

释放的磷酸盐一部分用于形成铀矿物,另一部分进入环境,可能影响周边铀的形态分布。

铀的两种命运:固定 vs 迁移

在生物膜内:X射线光谱(EXAFS)证实矿物结构形成(下图左)。

在周围水体中:激光荧光光谱(TRLFS)检测到可溶性铀碳酸盐络合物(Ca₂UO₂(CO₃)₃和UO₂(CO₃)₃⁴⁻),这些可随水流迁移(下图)。

实验方法及操作流程

实验目标:监测生物膜反应过程中水体的pH与氧化还原电位(Eh)变化,评估铀形态转化环境条件。

操作步骤

电极校准

pH电极使用pH 4.0/6.86/9.18缓冲液校准。

铂电极测量Eh后,根据参比电极(Ag/AgCl)电位进行校正。

实时监测

将pH电极与铂电极插入含生物膜的培养液(下图示意位置)。

连续记录铀添加前、添加瞬间、反应42小时后的pH与Eh值。

关键发现

铀污染前后,培养液保持弱碱性(pH 8.5±0.1)氧化环境(Eh +388±30 mV)

此条件促进铀碳酸盐络合物形成,与光谱结果一致。

:原文未提供Unisense电极实物图,但上述流程基于其技术手册描述。实验数据证实该设备对环境参数的可靠监测。

总结与应用前景

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铀污染修复机制:

核心价值:通过释放磷酸盐将可迁移的铀离子转化为稳定矿物(变钙铀云母),比浮游细胞的表面吸附更持久。

环境意义:生物膜在铀污染场地的广泛存在,为天然屏障设计提供思路——例如在废水池或地下水渗流区培育此类生物膜。

挑战与方向:需进一步探究磷酸盐释放的触发机制,以及矿物长期稳定性。未来可优化菌种筛选与生物膜培养技术,推动其在铀矿区实地应用。

结论:看似简单的微生物,却掌握着“封印”放射性污染的秘密武器。理解它们,或许是人类解锁清洁环境的关键钥匙。

术语解释

生物膜:细菌附着表面形成的胶状群落,含大量胞外聚合物。

变钙铀云母:一种含铀磷酸盐矿物,难溶于水。

EXAFS/TRLFS:分析铀化学形态的光谱技术。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49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