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本披着“古兵书”外衣的民国拼盘
您走大街上,随便揪住一位路人甲,问他咱老祖宗传下啥著名兵书?大概率他一拍脑袋:“《孙子兵法》!还有...《三十六计》!” 仿佛这《三十六计》跟《孙子》一样,是从春秋战国的尘土里刨出来的智慧结晶,指挥过千军万马,决定过王朝兴衰。可惜,这又是一个集体记忆的“美丽错误”,它是一场近现代才搭台唱戏的“仿古秀”。
真相是啥?《三十六计》这位“老前辈”,年纪可能还没您家太爷爷大!它压根不是什么“古典名著”,撑死了也就七八十年的光景,出生地极可能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某个烟雾缭绕的书摊。摊主瞧着世道乱,人心慌,灵机一动:得嘞,咱就整本“谋略大全”,把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美人计”啥的——打包塞进一个叫“三十六计”的筐里,再胡乱扯几片《易经》的叶子盖上去,显得古色古香,齐活儿!这操作,跟现在某些古镇景点卖的“千年古方大力丸”,配方思路如出一辙。
为啥说它“仿”得露馅儿?破绽多得像筛子:
您琢磨琢磨,清朝那帮考据狂魔,从乾嘉学派到民国大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哪个不是翻故纸堆的顶尖高手?连犄角旮旯的冷门典籍都能给掘地三尺挖出来。可您翻遍他们的著作、笔记、书信,愣是找不着《三十六计》这号“名著”的半点影子!这合理吗?好比说现在突然冒出一本号称鲁迅写的《宇宙狂想曲》,谁信呐?
为了装高深,书里硬给每个计谋都配了句《易经》卦辞当“理论依据”。结果呢?生生把明白话搅成了一锅浆糊。比如“围魏救赵”,多直白的战术啊,它非拽一句“敌阳不如敌阴”——听着像那么回事,细想却不知所云,跟“围魏救赵”有啥必然逻辑?还有“暗度陈仓”,下面配个“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活脱脱的绕口令,读者看完解释,原本明白的计策,反而堕入五里雾中。这绝不是孙武、戚继光这等真正军事家写兵书的风格,倒像是旧社会只念过几年私塾、半懂不懂掉书袋的账房先生手笔。
您再看它那三十六计的名字,“声东击西”和“暗度陈仓”,核心不都是“佯动+偷袭”吗?“釜底抽薪”和“上屋抽梯”,不都是“断后路、绝根本”吗?“假途伐虢”和“顺手牵羊”,不都带点“搂草打兔子”的顺手牵羊意思?正经兵书如《孙子兵法》,十三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岂会像摆地摊一样,把相似货色摆一堆充数?这路数,更像江湖帮派切口“洪门三十六着”的风格——讲究个名头响亮唬人,管它内里重不重复!
案例全靠“演义”撑,正史影子都找不着:最逗的是它引用的“历史案例”,好些是从《三国演义》里直接“进货”的“小说家言”!
“反间计”按语说周瑜利用蒋干,让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嚯!这可是罗贯中先生妙笔生花,历史上的蔡瑁降曹后封侯善终,张允结局不明,压根没这出“反间”大戏。曹操要真这么蠢,早被袁绍摁死在官渡了。
“连环计”又拉庞统出场,说他献计让曹操把船连起来烧。抱歉,《三国志》里庞统跟赤壁之战八竿子打不着,连环计?子虚乌有!让《三国演义》给军事理论当“史料”,可谓是贻笑大方。
有人不服气了:等等!2009年山东济宁不是挖出“隋代玉简《三十六计》”了吗?计名跟现在一模一样! 媒体当时可热闹了,宣称“千古之谜破解”、“檀道济所著”!玉简上刻着“开皇十六年(隋文帝年号)何震刻”,计名全对,只是没按语分类。
这“惊天发现”经得起推敲吗?且不说那玉简册来源成谜(民间发现?具体怎么发现的?),字体、形制、刻工是否符合隋代特征?最关键的是,《南齐书·王敬则传》那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后面紧跟着一句大实话:“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这是王敬则在嘲笑檀道济打仗最拿手的本事就是逃跑!“三十六策”是讽刺他“招”多,但全是“走为上”这类溜号招数,绝非书名!从南北朝到隋唐,浩瀚典籍里再也没提过檀道济著兵书的事。
所以啊,《三十六计》是个啥?它不是什么失传千年的兵家秘籍,更非檀道济遗著。它就是一本民国书商攒出来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生硬《易经》+《三国演义》桥段”的混合拼盘,目标是卖给那些想快速get“古人智慧”的读者。它的智慧,是市井的智慧,是江湖的智慧,是茶余饭后吹牛打屁的智慧,跟《孙子兵法》那种真正指导战争、蕴含哲学高度的军事思想,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许多东西看起来金光闪闪,宣称“古已有之”,扒开一看,内里可能是新糊的泥胎。你以为捧的是本千年兵家圣典?其实不过是本民国时代的“市井成功学鸡汤”。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5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