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文学丰碑,其背后与曹雪芹家族兴衰紧密相连,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交织。
(一)曹雪芹身世与创作《红楼梦》手法
曹雪芹出生于清代康乾时期的一个显赫世家。曹家自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深受皇室恩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这一时期的曹家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与《红楼梦》中贾家的鼎盛时期极为相似。书中描写贾府“敕造宁国府”“荣禧堂”等豪华府邸,以及家族中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元妃省亲时的宏大场面、贾府日常的珍馐美馔等,皆是曹家昔日辉煌的文学映射。
然而,雍正即位后,曹家因政治斗争等原因逐渐失势。雍正五年,曹頫以亏空款项等罪名被革职、抄家,家族迅速败落。这一命运的转折在《红楼梦》中体现为贾家的衰败。贾府在表面的繁华之下,内部已矛盾重重,经济上入不敷出,管理上混乱不堪。最终,在一系列的变故中,如获罪抄家等,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走向没落,恰似曹家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以自己家族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红楼梦》中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贾宝玉身上或许有着曹雪芹自身的影子。贾宝玉厌恶科举仕途,追求自由平等的情感,这与曹雪芹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叛逆有相似之处。王熙凤精明能干、泼辣狠毒,管理着贾府的大小事务,她的形象可能借鉴了曹家家族中那些掌管家族事务的女性长辈。而林黛玉的敏感、细腻和才情,也可能是曹雪芹对家族中那些命运坎坷、才情出众女性的艺术加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展现了极其广博的知识,涉及诗词、绘画、建筑、医药、烹饪等诸多领域。书中的诗词歌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各异,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如林黛玉的《葬花吟》,以其哀怨缠绵的诗句,深刻地展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建筑方面,对大观园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座布局精巧、景色宜人的园林。医药知识的运用也十分专业,如晴雯生病时,医生的诊断和用药都符合中医理论。
小说中大小场景的灵活互换,使故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元春省亲、贾府过年等宏大热闹的场景,展现了家族的繁华与荣耀;又有宝黛之间的私密对话、姐妹们的诗社聚会等温馨细腻的小场景,刻画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这种场景的转换,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家族的兴衰沉浮,又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细腻入微,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王熙凤为例,“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精明与泼辣。她的语言幽默风趣又暗藏机锋,在协理宁国府时的一系列动作和决策,充分体现了她的管理才能和果断性格。
《红楼梦》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贾母的审美也许侧面代表的就是曹雪芹在家族艺术氛围的影响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对富裕与贫困人物的对比描写。贾府的富贵奢华与刘姥姥的贫苦寒酸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凸显了人性的光辉。刘姥姥在贾府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她的善良和感恩之心令人动容,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红楼梦》以曹雪芹家族的兴衰为蓝本,通过文学的艺术加工,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多样。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的巨著,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
(二)《红楼梦》与曹家经历对比
一、家族兴衰方面
曹家在康熙年间极为显赫,曹寅作为康熙的伴读、保姆的儿子,地位远超普通官员,掌管江南丝绸织造,还替皇帝监视江南文人、传递官场密报。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曹寅为接待皇帝大兴土木,修建的行宫堪比王府。这对应《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修建的大观园,书中描写大观园奢华无比、布局精巧,元妃省亲的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尽显贾府的富贵与荣耀,恰似曹家接待康熙南巡时的盛景。
曹家因接驾康熙南巡等原因出现巨额亏空,曹寅去世时亏空达300万两白银。在九子夺嫡中,曹家站错队支持八阿哥胤禩,雍正夺位后,于雍正五年对曹家进行抄家。抄家时发现豪门早已外强中干,仅得3万两现银、483间房、19顷地,还有百余张当票。《红楼梦》里元妃去世后,贾府被抄家,锦衣军翻箱倒柜,丫鬟仆妇哭天抢地,曾经繁华的大观园瞬间萧条,这与曹家被抄家的真实经历相符,体现了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
曹雪芹13岁时目睹全家114口被赶出南京豪宅,挤进北京蒜市口17间半老屋,叔父曹頫戴枷示众,他被迫卖画还债。这与《红楼梦》中贾府衰败后,家族成员生活陷入困境的情节相呼应,暗示着曾经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们可能也会面临生活的窘迫。
二、文化艺术氛围
曹寅酷爱文艺,喜好收藏书籍,对诗词、戏曲、书法无一不精。他不仅广交文人名流,还组建了家庭戏班,曹家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在《红楼梦》里,贾府同样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贾府中的公子小姐们才华横溢,常举行诗社活动,如海棠诗社、桃花诗社等,他们吟诗作对,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此外,书中也多次提及戏曲表演,如元春省亲时点戏、贾府过年时唱戏等,这与曹家组建家庭戏班、热衷戏曲活动相呼应。
①诗词歌赋的运用与典雅风格
曹寅本身在诗词方面造诣颇高,曹家的文化环境使得家族成员对诗词有较高的欣赏和创作水平。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一大特色。书中人物常常以诗会友,诗词数量众多且体裁丰富,包括律诗、绝句、古风、词等。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才情,还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例如林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词句哀怨缠绵,充分体现了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悲惨的命运。这种大量运用诗词的创作方式,赋予了《红楼梦》一种典雅、含蓄的风格。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和文学意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运用了众多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这种创作风格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味,反映出曹家文化艺术氛围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②戏曲元素的融入与情节架构
曹寅喜好戏曲,曹家有家庭戏班,经常进行戏曲表演。《红楼梦》中多处描写了戏曲表演的场景,如元春省亲时点戏、贾府过年时唱戏等。戏曲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还对小说的情节架构产生了影响。戏曲的起承转合、悲欢离合等情节模式被借鉴到小说中,使得《红楼梦》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例如,秦可卿出殡时的热闹场面,就如同一场盛大的戏曲演出,展现了贾府的权势和奢华,同时也暗示了家族的兴衰。
戏曲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展现人物性格。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也具有戏曲化的特点。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像戏曲中人物的亮相,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突出了她泼辣、精明的性格。
③绘画美学的体现与意境营造
曹家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和欣赏,使得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注重场景描写的画面感。小说中对大观园的描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亭台楼阁、山水花草,布局精巧,景色宜人。如“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大观园中清幽雅致的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具有绘画美学的场景描写,营造了一种优美、空灵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作者通过对人物服饰、环境色彩的描写,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例如,林黛玉常穿素色衣服,以白色、淡蓝色为主,体现了她纯洁、高雅的气质以及内心的孤寂;而王熙凤则喜欢穿着鲜艳华丽的服饰,如“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突出了她的富贵、张扬和权势。
④文化礼仪的展现与严谨风格
曹家作为世家大族,注重家族礼仪和文化传统。《红楼梦》中对贾府的家族礼仪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包括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如贾府过年时的祭祀仪式、元妃省亲时的礼仪流程等,都体现了封建家族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这种对文化礼仪的展现,使得小说具有一种严谨、规范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例如,贾宝玉虽然叛逆,但在长辈面前依然遵守礼仪;林黛玉在贾府中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对人物言行规范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严谨风格,使读者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文化约束,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历史感。通过这些礼仪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教养和身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际关系。
⑤园林建筑艺术的层次变化
曹家在江宁织造府任职期间,拥有豪华的府邸和园林。这些园林建筑设计精巧,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特色。《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便是以曹家园林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大观园规模宏大,布局精巧,有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如潇湘馆的翠竹、稻香村的田园风光、蘅芜苑的异草仙藤等,都展现了江南园林的清幽雅致和诗情画意。这种园林建筑艺术的借鉴,不仅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也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曹家园林的空间布局讲究曲折变化、层次分明。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空间布局也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相呼应。不同的院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居住,如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的清幽环境与林黛玉的敏感、细腻的性格相契合;薛宝钗住在蘅芜苑,蘅芜苑的朴素淡雅则体现了薛宝钗稳重、端庄的性格。同时,园林中的各个景点也成为了情节发生的重要场所,如凹晶馆联诗、沁芳闸畔读西厢等,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⑥美食文化烘托家族富贵
曹家作为世家大族,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曹寅本人对美食也有一定的研究,曹家的饮食注重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巧和饮食的礼仪。在《红楼梦》中,对美食的描写十分细致,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菜肴、点心、饮品等。如茄鲞这道菜,王熙凤详细介绍了其制作方法,工序复杂,用料讲究,体现了贾府饮食的奢华。此外,还有碧粳粥、糖蒸酥酪、莲叶羹等美食,不仅展现了当时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贾府的富贵生活。
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还起到了塑造人物的作用。不同人物对饮食的喜好和态度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例如,贾宝玉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喜欢吃清淡的茶点,这体现了他的贵族公子气质和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刘姥姥对贾府的美食感到新奇和惊叹,她的饮食表现则突出了她的朴实和憨厚。
⑦服饰文化彰显等级制度
曹家在服饰方面讲究材质、款式和色彩的搭配,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非常细致,通过服饰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情。如王熙凤的服饰华丽夺目,“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充分体现了她的富贵和权势。
服饰在封建社会中还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严格遵循着封建礼仪制度,不同的场合、身份需要穿着不同的服饰。例如,在正式的场合,如祭祀、节庆等,人们会穿着庄重的礼服;而在日常生活中,服饰则相对随意一些。这种服饰礼仪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等级制度。
三、西学东渐的影响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处于高潮的康熙朝,曹雪芹的先人曹寅、曹宣(荃)和曹家姻亲李士桢、李煦、孙文成等,与西洋人、西洋物和西洋学术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触。他们对西人、西物和西洋学术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受容态度,通过曹家与其姻亲共同建构的泛家族学术文化和文化观念,影响了曹雪芹的文化视野、知识结构和文化心态,进而在《红楼梦》创作中有所体现。书中出现了一些西洋物品,如自鸣钟、玻璃炕屏等,还提到了西洋药物依弗哪,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以及曹家接触西洋文化的经历。
(三)曹家经历如一面镜子映照《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一、对封建家族兴衰主题的影响
曹家在康熙时期盛极一时,曹寅担任江宁织造,深受皇室恩宠,家族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到了雍正年间,曹家因政治斗争、经济亏空等原因被抄家,迅速走向衰败。这种家族由盛转衰的经历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提供了现实蓝本。小说中,贾府在前期也是权势显赫、富贵奢华,有元妃省亲这样的荣耀时刻,但后期却因内部的腐败、外部的纷争等因素逐渐走向没落,最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通过对贾府兴衰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家族无法摆脱的命运轮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曹家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斗争的牵连、经济管理的不善、家族子弟的堕落等。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深入剖析了封建家族衰败的原因。贾府内部管理混乱,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虽然展现出了一定的管理才能,但也存在着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等问题,导致家族经济入不敷出。同时,贾府的子弟们大多沉迷于酒色,不求上进,如贾珍、贾琏等,他们的荒淫无度加速了家族的衰败。这些描写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和腐朽,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弊端。
二、对爱情悲剧主题的影响
曹雪芹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可能在爱情方面也有过挫折和遗憾。这种个人情感经历在《红楼梦》中投射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但却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最终无法在一起。林黛玉含恨而死,贾宝玉出家为僧,他们的爱情悲剧令人痛心疾首。这一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爱情的扼杀,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还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贾府为了家族的利益,选择了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妻子,而放弃了林黛玉。这种爱情与家族利益的冲突,进一步深化了爱情悲剧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以及个人在家族和社会面前的无奈和渺小。
三、对人生无常主题的影响
曹家的兴衰让曹雪芹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曾经的富贵荣华转眼间化为乌有,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红楼梦》中,这种人生无常的感悟贯穿始终。书中的人物命运变幻莫测,如甄士隐原本是一个富裕的乡绅,但因一场火灾家破人亡,最后只能跟着跛足道人出家。这种人生的起伏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悲观和无奈。
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人生的挫折,曹雪芹可能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好了歌”及其注解,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爱情亲情的看淡和对人生虚幻的认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些词句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四、对社会批判主题的影响
曹家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经历了兴衰,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红楼梦》中,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封建礼教要求女子遵守三从四德,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林黛玉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才华和情感被压抑,最终郁郁而终。同时,封建礼教还注重等级制度,贾府中主子和奴仆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这种等级制度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压迫。
曹家的衰败与官场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曹雪芹对官场的黑暗有切身体会。在《红楼梦》中,他通过对贾赦、贾珍等官员的描写,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贾赦为了谋取石呆子的扇子,不惜勾结官府,将石呆子弄得家破人亡。这种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