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指导 初中语文》Day1

一、义务教育课标修订背景

1.顺应智能时代对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提出来新的要求。个人需要掌握数字技术,更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学会合作,解决复杂问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大能力。

2.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1)目标:我国的教育总体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存在脱节现象,虽然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21世纪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总体目标并没有细化为学科教学目标。学科教学仍然还是在以双基为主。

(2)评价:考试评价也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都考察。总目标并不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

(3)课程:义务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段之间的衔接需要加强。比如,幼儿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主题为引领,活动内容游戏化、活动化,儿童是在游戏等活动中获取经验。然而到了小学,就要适应以学科逻辑编排的课程,所以,幼小衔接就成了超前学,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因此,需要注重学段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一体化。

(4)教学形态: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虽然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学生成绩,不敢放手实践。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形态。

3.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改革要求

国家教育政策: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修订提供政策依据。平时没有关注这些顶层的政策,打印下来读一读,懂这些,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方案和课标。

二、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理念

1.凝练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模型,实现不同课程共通的和独特的育人价值的统整,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体系。

2.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重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学科实践,突出知识技能结构化。

3.整合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提升课程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

4.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成就观。

5.变革课程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

四大突破:凝练核心素养模型;重构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93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