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戏(一)

家乡唐河沿岸城乡广大人民群众酷爱戏曲,他们爱看戏、听戏,还爱唱戏,也能赏戏。

家乡人们对戏有着独特的感情。

戏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戏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家乡人爱唱戏

解放后,唐河沿岸的唐河、社旗两县的专业剧团并不多。

唐河县有个豫剧团至今,还有个汉剧团(也叫二簧戏),组建不久后即解散。

社旗1965年建县时成立个越调剧团至今。

当时尽管正规剧团为数不多,但在广大城乡,尤其在民间有许许多多的草台戏班子。这些戏班子大多为曲子戏、梆子戏,大大弥补了因专业剧团不多人们看不到戏的状况。

家乡人爱唱戏。

在乡村,十里八村都会有自己的戏班子,不时的搬出来唱一唱。在众多民间戏班子中,要数我村为第一。

我们村位于唐河、社旗两县城正中间的唐河东岸,原属唐河县管辖,后划归社旗县。

村里人爱唱戏也是出了名的,人称我们村是个戏窝子,村里人有不少戏精、戏迷、戏主(引来外村戏进村唱戏的人),他们对戏比较考究,懂行、懂戏。

村里解放前后就有自己的戏班子,且一直办得红红火火。

戏班子每逢春节、农闲时间都会在本村演出,常招来不少外村人来观看,还时不时受邀到外地演出,供人们分享。

村子里的戏班子为曲子戏,演员、鼓手、拉大弦等人员都是本村人,演员中有男扮女妆的大花庄,也有女扮男妆的包黑子。

村上二十多岁的女演员扮演包公时其姿态、唱腔及做功不亚于专业剧团上演员水平。

戏班子里演员啥人都有,有生产队长,也有残疾人。瘸子伴演县官,每当他出场时其纱帽上下摆动,一瘸一拐的样子时常会引起台下人们的哄堂大笑。

村里人对戏十分痴迷,一个曲子戏不解渴,接着又发展个梆子戏班子。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初,村子里戏班子有一个发展成了两个。

村里有四个生产队,一千多口人,两个生产队在原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曲子戏班子,起名为杨厂村曲剧团,另两个生产队白手起家,组建了个梆子戏班子,起名为杨厂村豫剧团。

一个村两台大戏,好不气派。一山难容二虎,自然就有了对台戏。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9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