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成年后的你,仍是少年闰土
“年少不懂鲁迅,读懂已成闰土。”
手捧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小说全集:插图珍藏版》,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翻开这本收录鲁迅全部34篇小说的集子,纸张摩挲间,仿佛听见闰土那声"老爷"在时光里回响。
《呐喊》小说集中的14篇,至少有一半是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只是当年还不懂其中深意。
《彷徨》中的《祝福》还被搬上了银幕。如今重读,才发现那些熟悉的情节里,早埋着我们成长的密码。
故事新编中,我被《出关》吸引。
看孔子几次三番请教老子,老子最后留下“道德经”离开,故事说的煞有介事,让人以为鲁迅就是现场一员……
松子的插画更是妙笔,老子讲道的场景,竟与曾经听老师讲课的身影奇妙重叠。

北大教授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在这泛着岁月痕迹的纸页间,每个标点都在印证这个论断。
更遑论莫言愿意用他全部小说换鲁迅的《阿Q正传》。
这样的经典全集,搭配上松子特别为本书创作的39幅别具特色的插画,配上复古裸脊锁线装,妥妥的怀旧民国风扑面而来。
当指尖划过那些《孔乙己》里酒渍斑驳的衣襟、《药》中围观群众麻木的剪影,突然明白,装帧本身就是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
附赠的那张“鲁迅到此一游”的透卡,一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百年前的领悟,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生存宣言?

说了这么多,那你知道鲁迅为啥弃医从文的么?
幼年时的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
那些古怪的药引: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仍然未能拖住父亲离去的脚步。
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时,他接触到了西医。想起父亲古怪的药方,觉得中医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这便是他后来去日本学医的初衷吧?想要学成归来,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导的病人。
当仙台医学院的银幕上映出麻木的看客,鲁迅突然明白:有些病不在脏腑,而在凝视深渊,却以为仰望星空的瞳孔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声百年前的呐喊,此刻正叩击着我们时代的铁屋——西装取代了长衫,PPT替换了茴香豆,可孔乙己的酸腐与闰土的瑟缩,依然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投下暗影。
于是,《狂人日记》出现了。
他是那铁屋中先清醒的人,用手中的笔,做几声呐喊,给《药》中瑜儿的坟头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却不让《明天》里单四嫂子在梦里会她的宝儿,只希望这喊声能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故乡》中,拿着胡叉刺猹的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闰土的消失,让人耿耿于怀。
当我们在学历与薪资间挣扎时,谁不是新时代的孔乙己?当热搜新闻反转时,谁不曾用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

我耳边总萦绕着祥林嫂的呓语,“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丈夫死亡,儿子被狼叼走,她的命运轨迹在那个冬日的夜里,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让人不胜唏嘘。
“一个人死了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希望他们一家在那边能够团圆吧。
成年后,再读经典,沉浸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重新品读那些鲜活人物的悲欢,才懂得经典最残酷的温柔——它提前写好了所有人的剧本,却将橡皮擦攥在了我们掌心——只要还能为少年闰土的心跳而悸动,铁屋就永远关不住月光。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07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