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班主任的泪,不该为成绩单而流
那些因学生考试成绩而翻涌的心绪,至今想来,仍清晰如昨。尤其当班主任那一年,学生的成绩单,曾是最易掀起我情绪风暴的存在。
身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不仅要关注班级的语文成绩,也要密切关注其他各科的表现,与科任老师们紧密配合:分析、督促、鼓劲……目标只有一个——让班级成绩优秀,更优秀。
于是,我的目光,曾如此长久地凝固在那些冰冷的字上,任其拨动着我的心弦。月考、期末考,如同周期性来袭的浪潮。成绩亮眼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明媚;一旦滑坡,沮丧便如浓雾般弥漫,紧随其后的是挥之不去的自我拷问: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对,还是班级管理存在问题?
理性告诉我:成绩起伏是常态。 一次考试的成败,交织着太多偶然——知识的盲点、临场的状态,甚至一份试卷的侧重点,都有影响。况且,学生的学业表现,更是其自身特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浇灌的果实。
然而,现实往往简单粗暴:成绩下滑,老师容易被贴上“不会教”的标签;班主任还需要自我反思,自己是不是管班不力? 如此归因,何其片面!
考后无休止的成绩分析更是折磨。我们反复咀嚼着试卷,分析各项数据,试图从分数里榨出教训。然而,问题的轮廓总是相似,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找到那把打开困局的钥匙?
那次班级综合成绩垫底的创痛,刻骨铭心。 成绩分析会上,面对校长、领导和同事的目光,我汇报的声音难以自抑地哽咽、颤抖——巨大的委屈与无助几乎将我吞噬,仿佛那张不尽人意的成绩单,是我一人失职的铁证,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幸而,校长温和而坚定的话语及时响起:“大家都很拼了,学生的成绩,从来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能决定的。”这声宽慰,像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后来我不断自问:那沉甸甸的压力,那几乎落下的泪,究竟从何而来?
有考试,必有排名。 有排名,便有先后。那总有一个班级暂时落在后面——为何不能是我?只要差距尚在合理区间,这并非不可承受之重,更不该成为苛责自己的理由。当然,这层释然,是经历挣扎后的才领悟的。只是当年一味追逐优秀乃至卓越的心气,实在无法接受“垫底”二字。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潜藏于我的认知深处:我一度将班级成绩视为肩上不可推卸的全责。 分数黯淡,便是我的失败。这种简单而沉重的归因,如同无形的枷锁,勒得我心慌气短,涕泗横流。这泪,流得何其委屈,又何其不值!
这也恰恰是应试教育令人扼腕之处——它将成绩异化为近乎唯一的标尺。 在这单一维度的重压之下,老师、家长、学生,无人能真正轻松。焦虑蔓延,矛盾激化,本该滋养心灵的教育,却常常让泪水为冰冷的数字而流。
其实,换个角度审视:自然分班下,若有班级始终稳居榜首,这本身也值得警惕。 长久的领先,往往伴随着高强度、重复性的训练,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未必有益。当然,我由衷敬佩那些教学有方、能切实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优秀教师。但教育的丰饶与深邃,又岂是一张成绩单所能衡量的?
班主任的泪,蕴含着深沉的责任与爱。 它本应为学生成长的喜悦而流,为突破困境的坚韧而流,为青春绽放的光芒而流……它不该,也无需,只为那一纸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流。 挣脱单一评价的桎梏,看见更立体的成长,或许,才是我们共同期待的、能让师生都自由呼吸的未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