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万壑松风图》
关于李唐的这幅《万壑松风图》,在内容和构图等方面,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万壑松风图》整个画面看起来黑乎乎的,让人联想起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这种深重的墨色往往给人以厚重、庄严、肃穆,甚至深不可测的感觉,这也是北宋绘画的典型特色之一。
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是,经过专家的研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原本是有青绿颜色的。
像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即便是研磨得再细碎,也是不溶于水的。
画家就用胶来调和它们,然后用毛笔画在画面上。
年头多了,胶逐渐失去作用,矿物颜料就会慢慢脱落。
所以博物馆展出那些青绿山水画,其实每一次打开往往都会有颜料在不停地掉落。
有点伤心。
《万壑松风图》之所以有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幅画作是北宋画风往南宋转变这个节点处的代表作品。
先说斧劈皴。
斧劈皴是由李唐从前人的绘画中总结并发展而来的。
我们看他塑造的山石形象。

这是画面上方的山峰。
山体表面如刀砍斧凿,显得非常的结识坚硬。
画家的笔触既有力又松动。
往下看:

这部分的用笔更为爽利,长线条较多。
再看山脚下的石块:

这里的石头同样坚硬,画家的用笔则细碎沉稳了很多,而且干湿浓淡等变化也非常的丰富。
再看松树的处理:

上面的松针连成一片,形成极密的松林,与单独的一棵棵松树相比,更富有气势。
再看树干,也是分成左右两组的。
仔细看松针:

原来每一组松针都长在小枝上。
它们乱中有序,毫不马虎。
可见画家用了很大的精力将每一根松针描绘得如同自然生长的一般,长短方向各自不同。
同时,又要注意它们的穿插关系,墨色浓淡等等。
稍远处的松林:

画家更突出的是整片树林。
更远处:

这时,松针的细节已经看不到了,但一条条的横线所带来的力量感和浓密感还是很强烈的。
同时,它又是透气的。
山顶,最远处的松林:

这时,连树干都已经模糊不清了,整个松林像是笼罩在薄雾之中。
我们注视这片松林时,仍能够感受到一种磅礴气势。
微微倾斜的线条富于动感,可以想象是风吹松林,发出了很有气魄的声响。
最后,再说说水流。

上方,飞流直下,一泻千里。
虽然是一条细细的线条,却内含力量。上方交织的细流如同一双手,牢牢地拉住细线,也使它不显得突兀。

水流分段流下,与先前相比舒缓了许多,不过仍然能让人感觉到向下流动的力量。

再往下,地面变得更平缓了,但是我们看每一根线条,包括一个个卷曲的浪花,仍然是有力的。

最后,几乎是在平地上流淌,线条依然不是那种柔美的。
你看,连水纹线条的千变万化,都始终不离整个画面的庄严肃穆感。
以上,只就几个细碎的点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对前文稍作补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