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汉石刻数种
临汉代石刻数种,顺序如下:《裴岑纪功碑》《孙仲隐墓志》《苏马湾界域刻石》《莱子侯刻石》《张山子残碑》《段仲孟墓门题刻》《东汉元和四年刻石》《仓颉庙碑》《王伯良刻石》《文叔阳食堂画像石题记》《四神刻石》《永始元年刻石》《赵仪残碑》
《裴岑纪功碑》刻于东汉永和二年(137),记述东汉永和二年敦煌太守裴岑带领三千郡兵击败匈奴呼衍王一事。该碑原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台村,立于湖畔,人称“镇海碑”。后战火中焚损,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裴岑纪功碑》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孙仲隐墓志》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该刻石于1982年秋在高密市井沟镇住王庄村东一场院屋墙上发现。该墓志字体或扁或长,大小不一,粗细不均,间距不等,造成错落美感。此刻石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墓志之一,对研究汉代葬制、汉字变化,及书法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于新莽始建国四年(12年),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连岛北面苏马湾海滨浴场生物园区,该刻石是中国考古已发现较为完整、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唯一的汉代界域刻石。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3年(16)2月,内容:“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系当年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之良为特使,召集百余人,举办封田祭祀活动,为告诫子孙而刻石。碑石在山间沉寂1700多年,至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王仲磊发现,后由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收藏,一直存放孟府,直至2002年落户山东邹城博物馆。


《张山子残碑》,全称《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亦称《伯兴妻残碑》,东汉孝灵帝熹平三年(174年)立,1980年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牧村出土,现藏山东枣庄市博物馆。释文:熹平三年五月癸酉朔廿四日丙□阵翱佐力逸盖闻立天之道霜降是以绵驹左高唐而齐右善謌杞梁伯兴妻陉秉降塞渊终温惠和吕□幸早殁丧失元身年趄知命苗胤不□


东汉《段仲孟墓门题刻》于东汉永建3年(128)刻立。2002年成都新都区三河镇廖家坡出土。其书法以篆入隶,古朴飘逸,柔和多韵。框外右侧文字"段仲孟年八十一以永和三年八月物故",为十年后补刻,较纤弱,逊正文。此碑早于《石门颂》20年。何应輝先生认为此碑与石门颂风格相近。


东汉元和四年刻石, 2003年在巴东长江南岸西瀼坡张家坟墓群 M1墓道中出土,保存于湖北恩施州博物馆。石刻因首行有“元和四年”字样,故名。刻石内容记载元和四年(87)湖北巴东税少卿、少阳买地造冢的经过,文字为典型的东汉早期隶书体。


《仓颉庙碑》,刊刻于东汉延熹5年(162)正月,原立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内,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下临较清晰的碑右侧铭文。


《文叔阳食堂画像石题记》,刻于东汉建康元年(144)8月刻。题记采用左文右图的布局,左侧隶书文字,共6行,行12至15字不等,字大如指;右侧为画像,内容涉及食堂修建背景。该石于清道光13年(1833)由鱼台人马铁桥发现于凫阳山,后嵌于家塾墙壁保存,清末曾归金石学家端方收藏。作为东汉画像石题刻的代表,此刻石体现了汉代墓葬艺术与碑刻文化的结合。现存研究多聚焦其独特的“隶兼篆体”书风及率性排布形式,在金石学与书法史上具有双重价值。


《四神刻石》,即济宁熹平二年四神压胜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2年(173),刻石内容:“熹平二年四月己卯朔十九日丁酉。时加才(在)。 /东方青帝禹青龙患祸欲来。/南方赤帝禹朱雀患祸欲来。/西方白帝禹白虎患祸欲来。/北方黑帝禹玄武患祸欲来。”祈禳消免灾祸,又称熹平刻石、禳祸刻石。民国三年(1914)出土于山东莒县于家庄,庄钰方得。1980年由宫衍兴鉴定购归济宁博物馆藏。


永始元年刻石 永始元年乙巳四月丁亥朔五日戊申始造冢者夏里岗桓纪君蔡戊戌子元少子所共为冢者纪君昆弟兴诸冢欲有上者用钱值万金欲得一以长树木有来欲伐树木有所用斩此以宫石室纪君昆弟深造神道如律令


《赵仪碑》,亦称《赵仪残碑》,东汉献帝刘协建安13年(208)11月20日癸酉由石工刘盛重刻,碑文记述了赵仪的生平事迹以及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捐资情况。2000年6月,芦山县实施旧城改造,在城墙地基中发现此三截碑,说明此碑砌入城墙前就被凿断为三块,现藏于芦山县博物馆。


东汉《向寿墓碑》 制于东汉永兴2年(154),出土于河南许昌。拓片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

东平石马居摄三年立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