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我所能,无问西东
今天的内容,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三年前。
三年前,我研究生毕业,拒绝了专业类别的工作,选择南下成为一名教师。父母不支持,但也尊重我的选择。
选择主要是因为,我曾有8年的中长期支教经验。我担任过一年的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在学校团委负责支教相关工作。
支教带给我太多美好的、难忘的、深刻的记忆。那时候苦的是身体,但心里是甜的。
记得大二暑期支教,回城那天,一大早,一个小女孩让妈妈骑摩托送她过来,亲手交给我一个手工盒子,里面是她每天放学后叠的纸鹤、星星,画的小画,写的信,还有一张她的照片
“姐姐,我真的好舍不得你。我从来都不敢和老师说话,但你来的第一节课,就温柔的问我的名字、还鼓励我回答问题……里面有一张我的照片,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城里拍的,希望你能记住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
十年了,我们直到现在还有联系。
2020年,疫情还未结束。暑假期间,我被学校安排回到支教地去做云端直播,展示支教团数年来接力帮扶的成果。我两年前教的孩子已经步入高三,一周只有半天休息。
我本想找个空教室,悄悄录制完。但他们听说我回来的消息,纷纷放弃了半天的休息时间过来给我做“观众”,给我加油。
我的课代表,一个很腼腆的男孩子,在课间休息时急匆匆跑过来,递给我一个手绘本,说他特别想我,怕来不及见面。
扉页写着“听到你回来的消息,我真是太高兴太激动了……我时常想起你在的那些时光,你就像阳光一样温暖了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因为有你,我爱上了数学……”
…类似种种,回忆真的太美好,我在支教的每一处倾其所有,也收获了太多的爱和感动。
我找到了成就感,也有很强的归属感。所以当时我想,我应该是适合这个职业的。
————
然而,真的入职以后,现实给我重重一击。
随着我成为初一班主任。我当初多自信,打击就有多大。
基础差加上家长不管再加上学习难度增加导致的“来学校就是为了睡觉”
家长小学过于严苛后期过于宽松导致的厌学
不理解 不配合 不信任学校或者我的家长
以及那么多学习有困难有障碍的孩子……
三年前,那种无力感让我几近窒息。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我为那些我无力改变的孩子而感到痛苦。我把责任强行绑定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备受折磨。
最美好的少年时代,是在瞌睡里度过的,让人叹息、难过。
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因为先天原因,十分努力成绩却没有任何起色,七八科加起来200多分……更让人绝望。
就像于老师一样,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应该心里都会想过“既然这样,不如现在就去学一门手艺或者直接去跟着父母做生意,也好过每天在教室里睡觉。”
但很多时候,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心头的焦虑感,我看了很多书去疗愈自己。但在今天的读书过程中,于老师一句话让我更能与自己和解:
“虽然教书27年了,可是,依然有这样让我产生无力感的学生存在在班级里”
于老师,全国教育模范,这么德高望重的前辈、有20多年班主任经验,尚且也有改变不了的现状。我又为何要有这么深的执念,影响自己整体的教育观?
于洁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多想想他好的方面,不厌弃他,也心怀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某个契机出现,能让他有所改变”
“秉持一个原则: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能力有限,顺其自然。”
原来我只执着于前两句,还把他长期写在我的座右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现在我懂得了,最后两局是何其巧妙又何其重要“能力有限,顺其自然”
《无问西东》里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哪怕我一届只改变了一个孩子,只改变了一个家长的一点点教育观,也是我的价值啊。
我感觉自己又振作了许多,从这本书里,不仅收获教育的方法,体察教育的情怀,还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再过度责备自己,接纳自己,尽我所能,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64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