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影响生命,方为教育本真

读罢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字里行间关于教育本质的叩问,如同一颗石头投入心湖,漾开层层涟漪。书中对小学教育的剖析——不将知识奉为不可更改的经典,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质疑与探索,恰与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感悟不谋而合。这场关于“为何而教”与“教了什么”的思辨,让我对教育的使命有了更澄澈的认知。

“我到底为什么而教?”这一问,曾在无数个备课的深夜叩击我的心扉。起初,我以为答案是清晰的:为了对得起每月的工资,为了回应学生那句清脆的“老师好”。但随着教龄渐长,当看到学生因一道难题舒展眉头时的雀跃,因我的一句话而眼里有了光时,我忽然明白,教育的内核远不止于此。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言,教学不该被标准答案框住,教师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我更愿做那个用热情点燃热情的人,用对数学的好奇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数字与图形的世界里,不仅学会解题,更学会主动探索的勇气。

“我到底教了什么?”这个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课堂的每一分钟。曾经,我的教案里写满了公式、例题和解题技巧,满心想着让学生“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但现在,我开始在讲完分数应用题后,分享数学家华罗庚在逆境中坚持研究的故事;在教图形对称时,和学生讨论“对称”里藏着的平衡之美。我渐渐懂得,数学课堂教的不只是公式定理,更是逻辑思维的严谨、面对难题的坚韧,以及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智慧。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不必把知识当成“终结性的超级文本”,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知识,才能真正与知识共鸣。

窗外的阳光渐渐变得温和,书里的文字仿佛也有了新的温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何而教”的答案愈发清晰:是用自己的生命热忱,唤醒每个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教了什么”的内涵也愈发深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品格的塑造。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不必追求轰轰烈烈,只愿在平淡的日复一日的课堂里,以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有独立思考、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6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